这里原来的地名叫作凤台山,自从被顺治选作清皇陵后,为了同皇陵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当,从此凤台山也就改称昌瑞山了。这一点,清王朝也还是仿效明王朝,明十三陵所处的地方原来叫作榨子山,正式成了皇陵后才被改为天寿山的。皇上要求马上开工修建陵墓,那皇上当政的时候,见到没见到自己选择的陵墓将会建成什么样子呢?
顺治自己选了的好地方,由于过早的去世,不仅生前没看到自己的陵墓什么样,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死后一时都没有葬身之地,这还不算,由于这个陵墓建得非常快,在民间还落下了一个拆明陵修清陵的传言,难道说入主中原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真的是把明陵拆了才建成的吗?
顺治皇帝的陵寝被称为孝陵,如同马兰峪的一道中轴线,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大清朝的一个个帝王都要埋在这儿,一辈儿一辈儿的排下去了。他的后代们会沿着他的足迹,一代一代的陪伴在他的左右吗?
早在古代的《周礼》一书中就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规范。大清朝立足中原,本来是沿袭“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昭穆”是古代的义的宗法制度,规定的就是在宗庙和墓地的一辈人和一辈人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在始祖左边,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在右边,为穆。
顺治皇帝定下的皇陵,到了他的儿子康熙帝当皇上的时候,智除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完成了一统中原的大业,康乾盛世,也由此开始。就这一位文治武功卓著的皇上,他的陵墓还是遵从了这个“昭穆之制”,埋在了他父亲顺治帝孝陵的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
据说景陵这两个字还是他的儿子雍正皇帝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的呢。看来祖宗制定下来的规矩真是要一辈儿一辈儿的传下去了。
如果按这个祖制的话,康熙帝的儿子雍正帝的遗骨,无疑也应该埋在这里了。那祖宗定下来的规矩真的有那么大的约束力吗?
雍正即位后,一支为雍正寻找“万年吉壤”的队伍又出发了,来到了埋葬先帝的昌瑞山脚下,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但总没有选中相宜的地方。这些人跑来跑去,好不容易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还不算不远,风水甚佳,回来一报告,还真得到了雍正的同意。看来,雍正皇帝的“万年吉壤”很快就可以动工修建了。可是没过多久,不仅这处陵址又被雍正皇帝给废了,还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烦恼,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刚刚在九凤朝阳山选好的陵地,经过负责风水的官员再三的勘查,突然发现:“……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不得不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这帮臣僚在京东的皇陵区又跑来跑去的找了几处地方,没有一块地方能让皇上满意,这可难坏了这些臣僚,京东不行,干脆转头向西,到京师西南一带去勘察,就这一调转马头,可就是几百里,这才来到了易州境内的太平峪,终于在这一带发现了一处好地方,照王爷和大臣们当时的说法,这个地方是西依云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真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和之所,”真是一块“无美不收,诸吉咸备”的好地方啊!那皇上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雍正皇帝翻来覆去的看着这份奏章,但是拿起御笔来,左思右想,却没敢急于批准这份奏章,也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他十分清楚,若在这份奏章上批复“准奏”两个字,在易州这个地方选择陵址,有山有水,的确很美,可是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距有几百里,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若是不批这份奏章,就得舍弃这么好的地方,又不甘心,这可真是两难了。
于是雍正在这份奏章上还批复了这么一段话:此乃“上吉之壤,但与孝陵景陵相距数百里,且与古帝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着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钦此。”意思是说:这是块好地方,但是与我的父亲和爷爷的墓地几百里地,你们看看有没有违背祖制的地方,赶快的在一起议论议论。皇上虽然还是没有说行还是不行,面对这模糊不明的提示,大学士九卿“会议”很快就有了结论,那么,他们能够打消皇上选这块墓地的顾虑吗?
了解皇帝意图的群臣果然不负厚望,上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这一大通的引经据典,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挨着祖宗建陵,自古就有,没有什么违背祖制的地方。说到这儿,意思也就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
这还不算完,这帮大臣还进一步的添油加醋,上纲上线:说泰宁山这个地方“地脉之呈祥,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开亿万斯年之后泽”这样就把皇上选择的陵地与大清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雍正再表示“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的顾虑,不敢迁陵到易州,那可就是皇上只顾自己的父子之间的准则,而不顾黎民社稷的安危了。面对如此恳切的陈述,又关乎子孙万代的利害关系,雍正仿佛被大臣们上了一课,终于放下了架子,说了句:“朕心始安”。
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刚到第三位皇帝,就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了,选了一块好地方作为自己的陵墓,同时又没有违反祖制,真是皆大欢喜。于是,易州的雍正皇陵开始动工兴建了,从此,清朝的皇陵可就不止一个了,变成相距几百里地的两个了一个叫清东陵,一个称作为清西陵。清朝帝王陵墓的历史在这里轻而易举地拐了个弯儿。
直到这位雍正皇帝死后入土了,众多传言还如同洒在地上的纸钱,随风飘散。
不过这时的传言又和陵墓联系起来了,说是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后,不免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跑到易州建起陵寝来。这样远隔几百里的,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康熙就对他无可奈何了。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