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会听到人们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自己也深有感触,的确过年时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激情。还记得儿时的我们会拿着一挂鞭炮走街窜巷的去放,现在宁愿赖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不愿出去挨冻。
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和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到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尽管如此我们对家的眷恋是亘古不变的,你看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底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这样壮观的场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我们对家、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眷恋。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
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享受已不能满足人的需求。如今,吃一顿饺子很难找到过去的那种感觉,过年也很难再营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蕴和劲头就随之滑落下来,年意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
这样看来,“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
看着大街上处处张贴着喜庆,各种彩灯彩门装扮着整个城市,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要过年了。大家也在努力营造着“年味”。我们县里有一种习俗在过年的时候要垒“旺火”(用煤炭堆砌而成,在全县繁华的十字路口都会有一个十多米高的旺火),每年年前就会垒好,一直到元宵节那天晚上点燃,预示着来年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虽然那样既浪费又污染环境,但还是一直遗传了下来,我想这也是人们对年文化的一种精神寄托吧!再有一个星期就要过年了,在这里也祝大家来年红红火火……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