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王莘:被联合国证金婚的中国音乐家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王莘:被联合国证金婚的中国音乐家         发布日期:2024-12-06          查看:2353

     

      人民网·天津视窗12月28日讯:王莘,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1951年,他创作的歌曲《歌唱祖国》,以其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至今依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多少年来,在几乎所有重大的文艺演出中,都会出现这首歌曲。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因此接见过王莘,江 泽民同志曾经指挥大家齐唱《歌唱祖国》。如今,王莘已经86岁了,坐在轮椅上,但依然头脑清晰、耳音敏锐,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用老伴王惠芬的话说:“这老头,精着呐。”

  上:恋爱结婚生孩子, 一条纯情浪漫而传奇的河

  1944年,王莘和王惠芬都在河北省阜平县的八路军群众剧社工作,但两人的地位却不同。年仅26岁的王莘已经是老革命,知识分子。是从上海到延安并参加过延安“鲁艺”的文艺干部,群众剧社的副社长,而王惠芬则是从山西参加革命的普通农村姑娘,尽管是联大毕业且热情纯朴能歌善舞,但在人们眼中,两人似乎不怎么般配。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王惠芬只是仰慕王莘这个有知识、有才干的领导。嘴里经常唱的是王莘创作的歌曲,但在心里却没有敢往那方面想。王惠芬自己说,当时才20岁,农村姑娘成熟晚,少女的情窦还没有开放,只想热情干工作,压根没想恋爱的事。

  当时,王莘已经26岁,早已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组织上也为他着急。但是王莘自己却不着急,尽管当时王莘身边不乏追求者,也有年轻漂亮有文化的姑娘,但他似乎都不考虑,而偏偏对热情纯朴单纯奔放并且不漂亮的农村姑娘王惠芬情有独钟。苦的是,王惠芬并没有感觉,为此,组织上经常策划安排王莘与王惠芬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慢慢培养感情。

  那年冬天,刚刚20岁的王惠芬第一次来了“例假”,当时她挺害怕,又不敢对别人说,也十分害羞。便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到外面,来到已经结冰的河面上,砸开冰窟窿,悄悄用冰水洗。她没有经验,不知道这时候沾凉的恐怖和严重的后果。然后,她回到了自己住的窑洞里。由于是冬天,窑洞的火炕烧得很热,受了凉的王惠芬被火热的炕一烘,当天夜里便发了病,肚子疼的直打滚。女友们一问,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于是紧急把她送进了边区医院,经过治疗,才转危为安。

  这事,让领导们觉得是个机会,于是他们安排王莘以副社长的名义去看望王惠芬。那是一个下午,临近傍晚的时候,冬季的斜阳暖暖地照射着。王莘约王惠芬来到了小山坡上,在山间的小路上漫步而谈,谈理想也谈生活。由于是领导关怀的名义,王莘特意送给了王惠芬三包“麻刀纸”。尽管很粗糙,但在当时是比较讲究的卫生纸了。王惠芬的脸一下子红了,很害羞,低下头不说话光是笑。心想让领导这样关心自己,太不好意思。后来王惠芬回忆说,王莘送给我的第一个礼物居然是“麻刀纸”真是笑死人了。看到王惠芬天真的样子,王莘十分亲切地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给她讲这方面的知识,讲得十分得体而自然。渐渐地,王惠芬不再害羞了,两人便坐在小松树下,热情地交谈起来。

  王莘对王惠芬说:“我给你哼首曲子吧”。于是便哼起了《八月十五月儿圆》的小调。还说给王惠芬谱个曲子,安排让王惠芬演。但王惠芬觉得自己不适合,便婉言谢绝了。后来,王莘拿出了口琴,说我给你吹口琴吧,说完便吹起了苏联歌曲《喀秋莎》,告诉她这是一首著名的歌曲,讲得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故事。王惠芬觉得曲子特别好听,于是两人便一起哼唱起来。唱着唱着,两人的感觉便融合在了一起。临分手的时候,王莘说,这只口琴是我最心爱的东西,是从上海带到了延安又带到这里来的,现在,我把它送给你吧。王惠芬接过了口琴,接过了王莘送过来的一颗心和一份感情,心里顿觉热乎乎的,一股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油然而生,她久久望着王莘远去的英俊的身影,把爱情开始种在了心里。

  这就是两人的初恋。以后的日子便在心照不宣的感觉下开始了。两人在剧社里一个当领导作歌曲,一个当演员搞宣传,工作得热火朝天。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成就了两个年轻人真挚的感情,是异常可贵的。

  一次,王惠芬要过河去看同学和朋友,王莘说我送你过河。于是便将王惠芬送到了河边,看着王惠芬过河。并说:“我在这里等你。”可是王惠芬到了同学那里后,大家很高兴,又唱又跳,还包饺子欢迎她,不知不觉地,天已经黑了。这时王惠芬急忙往回赶,想象着王莘是否还在那里等她。过得河来,全没有了王莘的影子。眼前就是一片黑呼呼的小树林。20岁的姑娘王惠芬突然觉得很害怕,当时树林里有野兽,至少有狼。想到这里,王惠芬便捡了一根树棍当武器,边走边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突然,一个身影从柴垛上跳了下来,吓了王惠芬一跳。定睛一看,却是王莘。原来王莘在树林里等王惠芬,时间长了就睡着了。是王惠芬的歌声叫醒了他。于是王惠芬非常高兴,忙不叠地向他诉说今天和朋友的聚会。临分手的时候,王莘出奇不意地吻了王惠芬。那是第一次吻,吻在脸颊上。当王惠芬满脸通红时,王莘则高兴地跑了。王惠芬摸着自己的脸颊,一股幸福的感觉升上了心头。谁知当天夜里,王莘叫人送来了纸条,说自己病了。王惠芬不相信,说刚刚还是好好的,怎么就病了。于是急忙赶了去,发现王莘已经高烧42度,经检查是急性肺炎。必须送边区医院抢救。这时的王惠芬突然想到:一定是在树林里等她时,睡觉着了凉,便后悔不叠。她拉着王莘的手,说你一定好好治病,我等着你。王莘在昏迷之中,听到了王惠芬的声音,也紧紧抓住了她的手。他们没有想到,王莘住进医院,3个月之后才回来。两人重逢后,感情更深了。

  1945年5、1之前,社里安排了四对恋人结婚,同时也征求王莘和王惠芬的意见,问他们是否一起,搞个五对大婚礼。但是王惠芬坚决不同意。她和王莘约法三章,否则就不结婚。王莘问:“是哪三章?”王惠芬说:“第一、不打败日本鬼子不结婚;第二、我们水平相差大,第三,你是南方人,我不去南方。”王莘听了哈哈大笑,说我答应,不打败日本鬼子不结婚,第二条我们可以慢慢互相补充,第三我们都是党的人,党叫咱们在北方或者在南方,咱们都得去。那以后,他们依然火热工作,等待着打败日本鬼子那一天。

  真是天助良缘。就在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了。消息传来,大家高兴极了,立即组织秧歌队上街游行去。王惠芬她们载歌载舞在大街上又唱又跳时,王莘突然找了来,他拨开了人群,直接冲到了王惠芬面前,一下子就把王惠芬抱了起来,那高兴劲儿,就像个孩子。高兴的是,打败了日本鬼子,他们就可以结婚了。

  1946年的2月15日,王莘和王惠芬举行了婚礼。婚礼热闹极了。京剧大师张君秋等许多文艺人士前来祝贺。群众剧社的女伴们用缴获的日本花布连夜给王惠芬赶制了新娘的服装,赶制了被子,把王惠芬打扮得漂亮极了。晚上闹洞房也十分独特:大家用演出用的道具为他们铺床,还恶作剧地把制造响声的道具放在床下,而且还有人偷走了王莘的衣服。大家偷偷蹲在窗前不愿意离去。吓得王惠芬自己躺在床角,一夜没敢睡觉。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王莘王惠芬夫妇,一提起新婚之夜,依然哈哈大笑。当时的情景,太有意思了。

  当年的12月20日,王惠芬要生他们第一个孩子了。当时的情景很可怕,孩子是侧体位,怎么也生不下来。于是有人请来了当地的接生婆。接生婆很脏,也没有什么办法。正在王惠芬疼得哭爹喊娘的时候,王莘赶了回来。一见当时的情景,就赶走了接生婆,派人找了卫生队的医生来。同时自己精心烧了开水,铺了干净床单。然后便从后面抱注王惠芬的腰,说你不要怕,我在后面顶住你。于是他们共同使劲配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终于落生了。大家一看,孩子的头是细长的,也不会哭。便认为是个死孩子,只庆幸大人保住了。有人把孩子丢在了一边,大家都很遗憾。有人说:“是个男孩,太可惜了。”这时王莘不死心,抓过孩子使劲打屁股,边打边说:“儿子,你不能死。”说来也怪,打着打着,孩子突然“哇”一声大哭起来。人们异常惊喜,都过来帮忙,孩子的头是细长的,王莘便细心地揉,把一个细长的脑袋居然揉成了圆脑袋。就这样,他们第一个儿子成活了,而且是被王莘自己打活的。这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如今,这个被王莘打活的儿子在北京某剧团里,是一名优秀的长笛演奏员。

  下:《歌唱祖国》的爱情证明:被联合国证金婚

  1949年1月16日,天津城刚刚解放,王莘和王惠芬便随着解放大军进入了天津。在天津“音工团”工作。那时,已经翻身的老百姓非常高兴,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来欢庆天津的解放。王莘他们这些音乐工作者更是如鱼得水,终日扎在群众队伍中,组织大家唱歌跳舞。群众欢呼雀跃的表演同时也激发了王莘的创作热情,他的大脑里时刻跳动着激越的音符。突然有一天,王莘在游行中来了灵感,便马上在烟合上写了一支曲子,叫“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组织大家传唱。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支当时写在烟合上的曲子,后来竟成了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

  当时,王莘看到大家挺喜欢这首歌,便很兴奋地对王惠芬说:“你看这歌怎么样?”王惠芬说:“我觉得曲调不错,就是太简单了。”王莘想了想,也觉得简单。于是他对王惠芬说:“明年,国庆一周年的时候,我一定写首好歌,献给祖国的生日。”从那以后,王莘就在这首歌的基础上,潜心酝酿给国庆献礼的歌曲。

  这时,王惠芬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自己到北京上学,肚子里还怀着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王莘很支持妻子上学,常常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从天津到北京看王惠芬。同时,他自己肚子里的那支歌也逐渐长大成熟起来。

  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的《歌唱祖国》写成了,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在报上发表。于是王莘便组织大家油印出来传唱,在校园里,在工厂里,在街头田间,到处可以听到这个歌曲。很快,歌曲从天津的大学生中传到了北大、清华,北京的大学生们又把这首歌传向了社会,北京城里也开始传唱这首歌。于是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开始寻找这首歌的来源,很快便找到了王莘。当时,政府已经在准备国庆两周年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物色两首好歌。于是有关部门通知王莘,赶紧把歌曲送到北京,同时准备伴奏带。王莘立即行动,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歌曲送到了北京。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并在同版发表了王莘的《歌唱祖国》。至此,《歌唱祖国》宣告正式诞生。

  王莘和王惠芬非常激动,他们拥抱在一起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

  以后的50年里,王莘和王惠芬一共生了6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在这50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互相搀扶着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日月,包括“文革”中的生死离别。但由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他们总是能够化险为夷。人说:“王莘是棵大树,王惠芬是树下的土,他们在一起,就是一片绿茵。”

  1982年,有关单位在广州召开“羊城花会”,组织了许多文艺演出,也聘请了包括王莘在内的许多音乐界的知名人士。王惠芬是当时天津歌剧团的领导,是带着节目去参加演出的。整个演出非常丰富多彩,而且还安排大家外出观光。到了第九天的时候,他们去肇庆参观七星岩,看到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已经64岁的王莘高兴得像个孩子,拉着王惠芬就往上爬,最后居然爬了个第一名。但是当天晚饭之后,有人急忙来找王惠芬,说王莘病了,得送医院,王惠芬匆忙来到王莘身边,看到王莘已经神智不清,于是赶紧送了医院,一检查,脑栓塞。住了三个月医院,王莘开始坐上了轮椅。直到今天。

  从那时起,王惠芬就开始照顾王莘,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他,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王莘极大的安慰。王莘坐在轮椅上,说话不清,但脑子特别好使,耳朵特别灵。他们常常是:王惠芬在讲笑话,回忆过去的往事,谈现在的形势,听今天的音乐,王莘则配合得十分默契,对的张嘴笑得很天真,错的摆手表示反对。那种天衣无缝的感觉,那种相依相伴难舍难分的依恋,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比拟的。王惠芬说:“王莘是国家的财富,是党的财富,照顾好他,不只是我个人的事,也是我为国家作的工作。”

  1994年的元旦,王莘和王惠芬把孩子们招到了一起,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有一个事和你们商量,这么多年了,我们说没有钱,不现实,但有很多钱也不对。我们手里有几万快钱,但是不想给你们留下了,我们打算成立一个“王莘创作歌曲奖励基金会”,看看你们有没有意见?几个孩子交口称赞,说这是一个大好事,如果钱不够,我们大家可以凑。于是,“王莘创作歌曲奖励基金会”成立起来了,这些年搞了许多活动。用王莘自己的话说“我一生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的确,在老革命王莘心目中,祖国是至高无上的,无以伦比的。

  1998年9月26日,联合国人口计划署在全世界范围内给100对已过金婚的老人颁发了荣誉证书,称他(她)们为婚姻楷模。荣誉证书十分精美,里面有神圣的夫妻恩爱宣言,全文如下——

  面对苍天与大地,胸怀理想与责任,我们共同宣誓:

  1、本着真爱之心,努力完善自己,对配偶献上绝对的忠诚,永远维护婚姻的圣洁,追求夫妻关系的美满和谐,不离不弃,相伴终生。

  2、本着真爱之心,努力成为理想的丈夫和妻子,把家庭建设成为充满父母之爱、夫妻之爱、手足之爱及子女之爱的真爱王国,敬爱及照顾双方的父母及亲人。并把家庭之爱扩展为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世界的爱。

  3、本着真爱之心,努力成为理想的父亲和母亲,以身作则,教育子女,把他们培养成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社会和国家,奉献于人类世界的真善美体现者。

  4、本着真爱之心,把自己的家庭建设成为真爱的典范,并帮助其他家庭获得幸福和谐,使所有的家庭都成为实现一个自由、和平、统一与幸福的世界基础。

  宣言人:王莘 王惠芬 (签名)

  一个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夫妻恩爱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最高荣誉,足以证明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的巨大成功。也说明了,王莘在人生和事业辉煌的同时,也创造了爱情和婚姻的辉煌。(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