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清明征文:石砚蓄香久(聂鑫森)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清明征文:石砚蓄香久(聂鑫森)         发布日期:2024-12-24          查看:929
我因自小及老,喜欢写毛笔字,故家中拥有好几个砚台,端砚、歙砚、澄泥砚,还有普通的石砚。但此中最让我情有独钟的,是父亲生前留赠我的一块青石砚。

青石产于古城湘潭乡下的山中,并不名贵,也非出自名匠之手。方形,有盖,长宽皆为十五公分,内凿圆形的墨池。据父亲说,此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购于本地的砚坊,价格很便宜。父亲一直供职于中药、中医界,置放家中的青石砚,用来磨墨写处方、写书信、练习书法。友人曾劝他使用一方名砚,他说:“此砚石质细腻,易发墨,适用就是好砚。何况与它相处日久,有如老友,怎肯一弃?”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让我练习磨墨,往往一磨就是几十分钟,手痠臂乏,方磨出一池又浓又香的墨汁。父亲见我眉头紧皱,就会说:“磨墨很单调,却可以磨炼人的耐性。墨汁是磨浓磨香的,人也是这样。”

在我入学前,父亲用剪好的硬纸片,写上简单的汉字,教我认和读。桌、床、几、椅、帐、被、毯……身边的物件与纸片上的字,一一对照,印象颇深。他教我执笔习帖,颜字或柳字,每日须写大字两版,不完成决不可出门去玩。我上学后,晚上做完了作业,父亲会用土纸抄写唐诗或宋词,让我跟着他读,然后他再细细地讲解。砚池飘出的墨香,氤氲在我们之间,他的话语也变得芬芳、温馨。

他的严格督教,曾让我深以为苦,但日子一长,便成了我的一份难得的愉悦。在功课之外,我练字,学习做旧体诗,读一些文艺作品。但父亲的本意,不是要培养我当作家,只是想让我自小能亲近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已。而我初始对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感受,是父亲的青石砚,是磨墨的嚯嚯声,是飘拂不散的墨香。尔后,便是古人的诗词文章,还有新文学各大家的作品。

一九六五年夏,我初中毕业了。正好有相邻城市的株洲木材厂来湘潭招工,我背着父母去参加笔试、面试并被录取。当我把消息告诉他们时,父亲说:“你总得读完高中啊。”母亲也说:“你还小哩。”我说:“弟弟妹妹多,我得减轻你们的负担。我可以业余自学,并不会荒废学业。”

临别时,父亲在我的行囊里,塞进洗净晾干了的青石砚,还有几块墨、几支毛笔,又给我准备了几本古典诗词集。

他说:“没事时练练字,看看书,不要耗费了光阴。”

我当的是刀具钳工,上班不怎么累。回到宿舍,总要摆砚、磨墨、练字,这成了日常的功课,然后才是看书和写作。

一转眼就到了一九六七年夏,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本地的“武斗”闹得很厉害,时有枪声传来。株洲和湘潭两地水陆交通断绝,连书信也发不出。父亲当时工作于湘潭、株洲交界处马家河镇的一个中药店。便步行三十多华里,经霞湾街、清水塘、响石岭……临近中午时,到达株洲木材厂我的宿舍。当时我正在练字,他见了十分高兴,连连说:“室有墨香,人便雅逸,这我就放心了。”又检查我看过的书和读书笔记,连连点头。

吃过中饭,我把父亲送到厂门口时,他说:“你回去吧,外面有野枪子乱飞,别伤了你。”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这方青石砚至今犹在,而父亲辞世已二十七年。从砚池里飘出的墨香,熏染着我生命的每一天。每年的清明节前夕,我总会磨墨写出两版小楷,在父亲的坟前烧化,请他检查我的作业……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wb.com.cn/bhzb/html/2011-03/21/content_633963.htm 

聂鑫森简介 

1948年6月生于湖南湘潭。初中毕业后,1965年10月到株洲市木材公司当工人。1978年10月调《株洲日报》副刊部工作。1984年3月至1988年7月,先后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毕业后仍回《株洲日报》工作至今。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副主席、株洲市文联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夫人党》、《浪漫人生》、《霜天梅影》、《诗鬼画神》;中短篇小说集《太平洋乐队的最后一次演奏》、《爱的和弦与变奏》、《镖头杨三》(英文版)、《诱惑》、《都市江湖》、《生死一局》、《塑料人》、《铁支子》、《吃官仓考》、《轿杠》、《老号手》、《万笋楼》、《车在旅途》、《星下双剑》、《烟波芥舟》、《话里画外丛书—阑干拍遍》;诗歌集《地面与地底的开拓》、《他们脖子上挂着钥匙》;散文随笔集《旅游最佳选择》、《收藏世界的诱惑》、《优雅的存在》、《阑干拍遍》、《一个作家的读画笔记》、《触摸古建筑》;以及《红楼梦性爱揭秘》、《陈姓》、《罗姓》等文化专著共25部。目前全力创作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曾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以及“《北京文学》奖”等数十次,其中有小说、诗歌和散文。

 

“清明忆亲情” 征文启事

2011年清明,天津市公墓与《渤海早报》主办“清明忆亲情”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来稿须为追忆亲人、感念亲情之散文。

作品请发至邮箱zzxboo@yahoo.com.cn(标题中请注明“清明忆亲情”字样);或来函寄至: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358号今晚传媒大厦1005室渤海早报副刊编辑部,邮编300100。 

我们将择优于清明前后刊登。来稿时间自即日起至清明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