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终于来了。这是一段混乱中有着清晰方向的时期,“春秋”笔法似乎无法囊括其纷繁复杂的诸多内情,只能说,试图以表明看其本质。
传奇之2001年
——献给公墓十周年
一、 只剩下5个人
其实打心眼儿里说,张昕也一直不希望公墓关门。虽然新的公墓正在筹备,但局里根本没钱投入,征地没钱,筹建没钱,盖房没钱,干什么都没钱,没钱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不如利用老公墓重新起步。
对于张昕提出要继续经营一事,局领导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他们都笑了,然后说:“不可能起来,要能起来早就起了。”
张昕试图说服领导们:“国有企业引进市场机制,一定能搞起来。”
多数人保持了沉默,穆桂江局长对此也并不积极。
2001年1月1日,张昕正式对外宣布接手公墓。
这一天,他召集员工开会,跟他们商量:“工资拿不到,现在经营成这样,往下怎么办?你们呆着也没事,要不你们回家,企业该给的补偿肯定给,如果你们还愿意工作,我就帮你们安排。”
员工们很高兴地走了,留下来可能一分钱都没有,走了至少还能拿到补偿金。他们早已对企业没了信心。
这样,剩下了5个人,张昕、代表各自利益的三个管理者,还有一个司机。这个司机比公墓主任牛,有一次,张昕温柔地批评了他这么一句:你看,大家都在打扫卫生,你也帮帮忙。这句话说坏了,司机发了暗脾气,板着脸,脚上一顿一顿地踩着离合器。说来也离奇,转天班车坏了,司机不修车,干脆放了自己的假。后来更干脆,带着这辆破车,投奔了民政局下属的另一家单位。
张昕没办法,只好去外面另雇一辆大发车做班车。这不过是其中一段插曲,但也说明了人员矛盾是张昕面临的一个极大难题。
毋庸置疑,这是当年体制留下的隐患。
二“摘鸡毛”
当初建立公墓时,大家都看好这个企业,纷纷往派驻人员。首期协议是7个管理者,村里两个,一个担任副主任,一个是工作人员,镇里2个,一个副主任,一个工作人员,民政局三个,一个主任,一个副主任,一个会计。
后来企业没买卖老赔本,就削减成4个人。武清民政局的意思是,别那么多副主任了,一个主任就行了。等张昕担任新的公墓主任,他管辖的也就是原来剩下的那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个会计。
但是有人不服,张昕刚接手不久,就指着张昕的鼻子说:“告诉你,我们就是副主任,你什么事儿都得跟我们商量才行。”
张昕回应:“党组让我来的时候告诉我只有一个主任,那就是我,没有副主任。”
可人家不愿意:“你不叫我主任,我也不叫你主任。”
张昕妥协了,他说:“行,我叫你主任。”
就这么着,张昕一直叫对方主任,直到这个人一年后因打群架被开除。
对于一个走到破产边缘而又打算重振旗鼓的企业而言,有领导魄力的开拓者一般采取两种改革方式,一种是休克式的,即疾风暴雨般一刀切,放弃全部旧有管理人员,但这种方式比较脆弱,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折戟沉沙;另一种,属于渐进式,培养出一个顶替一个,步步为营。
张昕采取的是后一种,他命名这种方式为“摘鸡毛”,一点点来,小心谨慎中带着果断,放低的身段中又带着决然的心意。
对来说,这是最适合的方式。当时张昕两手空空,手下没有合适的人选,自己也不懂殡葬这个行业,那几个元老们怎么说也耳闻目染这么多年,多少还是懂一些的。
所以头一年,管理人员状况基本上维持了原有的模式。
张昕很明白,他管理不了手下的那几个人。
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搅合在一起,导致三家股东经常打架,作为代表的几个管理人员,倾向各自的利益,谁都想说了算,都在较劲儿。
忍无可忍之下,张昕拍了桌子,他对代表们说,还有20%股份,那谁来代表的利益?只有保证了的利益,你们才能真正争取各自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张昕设计了一个独家经营的方案,起草了一个协议,不但债权债务全部由来背,还要给股东们分红,给村里和镇里各8万,不管企业赔了还是赚了。
这个协议遭到了抵制。在那几个管理人员看来,没有这个协议,老子照样在这儿干活拿工资,协议一旦生效,这些人要么走要么被夺权。局领导也不同意,领导不认为能发展,如果赚不到钱还要给人家分红,那太离谱了。
为了让领导放心,他说,协议全部由他签名,另外,他自己拿出16万作为股东分红的保证金,并立下军令状:“如果企业不赚钱,就撤我职。”
事情到了武清区民政局一把手穆局长那儿,穆局长推心置腹地说:“张昕啊,我是打心眼儿里不同意的,你实在是老磨我,也只好这样了,你千万别赔了。”
张昕也很推心置腹:“局长啊,您怎么对我一点儿信心都没有,老说赔啊赔的,赚了怎么办哪?”
局长说:“赚了就奖励你一半。”
“一半”相对后来的发展,数字可就太大了。这话当不得真,不然他会拿钱拿到手软,这不是他的初衷和目的。
但领导这一关,总算顺利过去。
其他股东却很难得到统一,张昕刚说通了一个,另一个又变卦,要求修改或者加进去某条内容。三家股东不合,不愿意坐到一起进行讨论,只有张昕一个人夹在中间穿针引线,方案改来改去,尽量符合各个股东的利益。
费劲周折,股东们的思想基本得到统一,方案最终出台,核心思想就是:只有一个经营者。
在与各股东周旋的过程中,张昕一直强调,只要有了这个方案,谁经营都行。如果其他两个股东不愿意经营,只有民政局来接手,因为它是最大的股东,又是主管业务单位。
其实张昕心里很明白,这个任务最终还是会落到他的头上,因为以当时的脏乱差形象,谁都绕着走,只有他,还愿意折腾来折腾去的。枪打出头鸟,这话无论是让一个人去收拾烂摊子还是后来成了经营佼佼者,都非常适用。你敢冒险,你敢碰硬,你敢负责任,你出头了,那你就得扛事儿。
所以张昕不是耍了什么心眼儿,而是他很清楚当时人们的心态。他对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是后来有人给他设置了很多关卡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并让他一度茫然失措,这对心态一向强硬的他来说也是不小的刺激。这是后话。
在后来解决了一系列的矛盾以及企业高速发展后,张昕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一直强调和谐,即使面对很多棘手的事情,只要改变观念,很快就能和谐,例如企业,要符合股东利益,同时还要给当地产生效益,不与民争利,有些国有企业,可能会挣多少都会自己拿走,没有老百姓的份儿,这样就不可能稳定。而发展起来后,该给政府的给政府,也要分一部分给当地老百姓,企业一稳定,生存就不难,当地经济也跟着一起发展。
这是张昕在做企业过程中一直贯穿的一个理念,也是他提出“大爱”企业文化的基础,他认为的大爱,就是对外关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对内爱自己的员工和家庭。
(下期预告:“隐忍”、“下套”)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