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之2001年(连载八)
——献给公墓十周年
戏剧性胜利
2001年是一个很暧昧的年份。就在张昕埋头苦干的这一年,尽管局里已经默认由他经营和发展企业,但在整体规划中,局领导的意思是:张昕你先干着吧,等新公墓建设起来,还是要关掉。
2001年秋天,经营已见很大起色,当时张昕算了一笔账,大概赚了300多万元,这对一个曾经要破产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这些钱,除了还债,给股东的钱,以及给村里硬化路面,剩下的就交给了局里。
张昕的手里,仍然分文没有。这一点他并不在意,只要企业在发展,资金、人脉、资源都可以慢慢积累,但最重要的是,客户多了,原来的房子只能接待有限的几个人,多数客户只能在外面等,他要建设,改造环境,没钱怎么办?张昕跟局里请示,看能不能盖一栋办公楼,怕通不过,张昕把盖房子的价钱压到了最低,只需要53万元。但局里还是坚决不干,为什么?因为要建新公墓,应该把钱投放到那里。
这时候的张昕和局里的想法基本上是拧着的,张昕对寄予很大的希望,而局里却把心思放在了还没影儿的新公墓那边。
张昕不屈不挠地多次去局里请示,主管领导也没辙了,只好答应:“这样吧,你们就盖一个平房,十万块钱以内。”
对应当时的造价,这个也不错了,能盖个100多平米的房子呢。但张昕不认同。
他第一次决定自作主张一回。
他找到武清建委的工程队,如此交易:“相信我,我保证明年清明肯定能赚钱,你先给我垫资建。”也就是说,张昕用自己的名誉和信心达成了一笔100多万元的交易。
这笔费用的用途,按张昕整体的规划设计,建一个办公楼,楼前一个小型停车场,以及一个宽3米长700多米的甬道。这也是公墓如今规模的最初雏形。在这个设计中,投资最大也最敏感的就是建办公楼。
同时,张昕给几个管理者开了一个会,告诉他们,他决定不顾局里反对盖楼,可能会因此被撤职,但是建好的楼不会被扒掉,所以他的想法是,为了让企业有个更好的环境,把楼建好了再说,受什么处分他一个人背着。
“如果一旦我被撤职,希望你们能接着干,绝对有希望。”张昕说。他说的很悲壮,听的人却噗哧一声笑了,根本不相信张昕能被撤职。
在张昕的操持下,三层楼规模一百多平方米的地基建起来了,但风声也很快传了出去。十月初的一天,主管领导的电话打过来了,火气十足地质问他:“张昕你胆子够大,没有批准做工程你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错误吗?”张昕承认得非常干脆,他说:“我错了。”主管领导告诉他:“你的事情我已经汇报给穆局长了,你等着,我和局长马上就过去。”
放下电话,张昕估计半个小时后领导会到达,在这段时间,他写了一份检讨书,在这份检讨书里,他把建楼的理由重申了一遍。
穆局长并没有来。这应该是一种很微妙的表态,尽管张昕从来也没问过穆局长当时为什么不露面,穆局长本人也很少参与和干预事务,但在后来的很多是是非非中,这个老局长都给了张昕很大的精神支撑。
那天,主管领导在电话里发了一通火后,一个人来了。张昕立刻递上检讨书,同时表示,大有希望,如果不被撤职,他愿意戴罪立功,如果他不得不离开,任何一个新任主任,只要把企业当成事业去做,一定能很好地干下去。
张昕的口才有口皆碑,他能完全进入角色,当他迫切地需要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慷慨激昂又满怀深情,让听的人不知不觉地跟着他的思维走。
主管领导似乎也被感染了,什么话都没说,也没收下检讨书。
领导走后,张昕再次召集领导层开会,把检讨书念了一遍,所有人都哭了。
这是一次很富戏剧性的胜利,张昕的行事风格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官方打交道时,他从不在表面上跟人争论对错,只是在不违反原则和有利企业的情况下,埋头去做,最终成效就在事情中慢慢了然。
(下期预告:好学生张昕)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