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11日电 (陈淑华、杨秋煜、董轶松):一场扬沙之后,花绽放、树都吐绿,熙攘、引无数话锋的清明远了,一个“生死并置”节日就此落幕。但对很多人来讲,打开的情感闸门却无法关闭。
开场
在北中国,天津的公墓,跨越时空的“生死对话”于2011年清明前,已温情开场。
——“鑫儿,妈妈刚刚接到你的同学好友们的电话,她(他)们要来看我,我很感动,她(他)们关心着妈妈,也惦记着你,为你有这些好朋友感动欣慰。”
——“爸爸,在天国见到魁姥姥,魁姥爷,和他们说一声,魁想他们,愿他们在天国快乐,有要求梦里告诉他。”
——-“今天周末了。”
这些都是发布在天津公墓电子纪念屏上的“心语”。
我的同事小胡告诉我,她在公墓,曾看到一对中年夫妻,站在电子屏前默默发送短信。当写给“父亲”的问候在电子屏上显示的那一刻,夫妻俩双双泪流满面。
在公墓的电子纪念屏上,还看到这样的短信:“姥姥,今年因为上班没去看您,明年一定去。”不知道发布者身在何处,但语句间充满了“忐忑”和“愧疚”;而当看到,“爷爷,我今年就要结婚了,请您祝福我吧。”这样的留言,不禁猜想:发送者一定是和爷爷爱撒娇的“小女孩”吧。
截止到2011年4月10日,公墓电子纪念屏启用短短16天,发布在纪念屏上的“心语”和“问候”已超过万条。
毋庸置疑,矗立在公墓的电子纪念屏又是国内首个。通过短信及网站留言把“问候”传导到公墓电子屏上的技术为首创。
虽然此前公墓在国内的殡葬业已创无数“第一”。但是电子纪念屏的推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
如果要定义公墓以及它在整个殡葬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三件事来作比:一是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做到了,并持续不断地做成了标准,比如,的服务;二是别人还没想,已经策划推出的事,比如,“全免费环保葬”;三是别人认为压根不可能做到,却在完美实现的事。
公墓在中国创新推出首个电子纪念屏,就属于其三。在之前,没有谁考虑过其实现的可能性。
颠覆性的创新
2011年4月10日,我们在公墓官方网站看到:“ 杨茂才是大家庭第101953位亲人”。某种意义上讲,公墓已是一座超10万人的“小城”。
4月9日,傍晚,笔者造访了这座“小城”。
现场看到,公墓所设计的两个电子纪念屏分别放置在公墓主干道和墓区中心花园。每一个纪念屏都由两根8米高,直径1米的钢柱托起。中心花园处的电子屏高4米,宽7米;主干道旁的电子屏为高2.5米,宽5米。每个电子纪念屏都由四块屏幕组成,置身公墓任何一处,纪念屏都清晰可见。
杨柳依依,小鸟瞅瞅。清明后,被祭扫过的一座座墓碑披着大红花,在夕阳的余晖中,似展开的欢颜。置身此处,你甚至相信:电子纪念屏上的“问候”和“心语”,可以被逝去的“亲人”看到、感受到。
对于“亲人”安眠在这座“小城”里的生者而言,只要记住106900292944(短信资费0.1元/条,属于运营商收取的资费,公墓不收取任何费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和亲人、爱人“对话”:表达思念、分享心情、倾诉情感。
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公墓官网大家庭中留言,只要绑定了电子纪念屏,“心声心语”会即刻显示在公墓墓区的两个大屏上。
与此同时,公墓官网也和电子纪念屏同步发布短信和留言内容。恰如,生者与逝者的“对话”,这个看似在电影中出现的情景,在现实中“上演”了。
暮色四合时,我徜徉在公墓墓区,仰望电子纪念屏。突然想,如果我葬在这里,那个我会思念谁,谁又将与那个我“对话”?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温情和感伤。
周国平说,“当亲友中的某个人去世时,我们往往会后悔,有些一直想对他说的话再也没有机会说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们随时面临太迟的可能性。”
公墓费尽周章,在国内首创电子纪念屏,把看似平常的短信、电子屏、网络进行了无缝对接,就是要为“生者”与“逝者”架一座心桥。如果“太迟”总会发生,公墓告诉你,可以用一条短信、一段留言表达对逝者的“爱”、“善意”与“想念”。
因由“对话”,公墓不再是仅有冰冷的墓碑,它更可以承载情感与寄托,为生者提供一个情感的出口、一个表达的通道。
对于当下语境中的整个殡葬行业,公墓推出的即时电子纪念屏,可谓是颠覆性的创新。
通过电子纪念屏,让每一位逝去的生命在公墓都得到尊宠
公墓总经理张昕说:“每年的清明之前,我都在想,在常规的服务之外,公墓还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2011年,3月26日,公墓电子纪念屏启用,短短4个小时,短信便突破2000条。“到祭扫的市民,在纪念屏下发短信、看纪念屏的景象,成为今年清明公墓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蛮让我感动”,张昕作为国内“电子纪念屏”的首创者,却用感动表达自己的心情。
“‘祭’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他说,“‘人手一墓’是一个伪命题,在中国土地稀缺的条件下,做到很难。”“只有把‘祭’的问题解决了,‘葬’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葬’原本就是为了‘祭’。”
人们到公墓来是为了“祭”,如果把“祭”的活动丰富起来,按照个人的能力和偏好,葬不必一味要买墓。公墓的无条件全免费环保葬,已经首开行业先河。把“葬”和“祭”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一部分人“葬不起”的问题。张昕表示,公墓把每一位安眠于此的逝者都视为“亲人”。
多年的细心服务,公墓对逝者家属的感受有着深刻的体察。
他提到,家住天津南开区的一位大爷,经常自己骑着三轮车,到公墓老伴的墓前,一待半天,直到闭园时才离开。由于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公墓每每都派车把他送回去。类似这样情形的还有不少,比如经历“白发送黑发人”的妈妈、爸爸们,他们会常常在的纪念馆留言。“今年的4月5号,不是个寻常的日子,女儿已离开我整整200天了!其中的苦楚和那无刻不在的痛,非常人所能感受罢!”他们的感受,如同他们所说的,“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这些逝者家属的心结,是触动公墓实现一个“对话”平台的初衷。当然,电子纪念屏的功用,也绝非仅此一项。但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纾解、情感的慰藉”成为其核心。
“从设计到施工,从硬件到软件,做这个电子纪念屏,绝非是容易的。”张昕说,公墓共6万多个墓,安葬逝者10万人,不单是在清明,无数个生者的情感都锁定在,“通过电子纪念屏这种祭祀方式,最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给生者最美好的情感寄托。”
通过电子纪念屏,如果每一位生者都乐于与他们的长眠在这里的亲人“说说话”,那每一位逝去的生命在公墓都将得到尊宠。
公墓领科技之先,开启中国“新祭祀”时代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清明节不是一年中唯一的祭祀,也不是最隆重、丰盛的祭祀,但清明是离死者最近的祭祀——一般都在墓地举行。”
确实,每年的清明无论对哪一家公墓来讲都是一项大考。公墓也不例外。“交通”、和“安全”亦成为社会问题。
“殡、葬、祭”作为是中国殡葬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殡”的走势是明朗的,毫无疑问,会朝着公益的方向迈进;“葬”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受困于难以打破的利益格局,虽然各方呼声很高,但“葬”的改革对于管理者而言,还不构成现实的压力;但对“祭”的关注一直是整体缺失的,因为“祭”的环节无利可图。虽然“文明祭祀”倡导了多年,但也只是在清明时走走过场,总体而言,中国的“殡葬教育”政府缺失,企业无为。
前人祭祀,烧纸、放炮很自然、和谐;而如今,再去为之已经不合时宜,不文明、不环保。摈弃了“烧纸、放炮”,祭祀又该用什么来替代,要通过什么样的“仪式”来安放情感、舒展内心?
其实,整个殡葬业并没有给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在中国人的节目里面,唯独不能缺席的是“清明节”。因为“祭”同时也连着“孝”,“祭”还承担着借由“对话”先人,凝聚家族,调节代际关系的作用。“祭”是中国人思想DNA中最不可缺失的一环。
但是,由于清明祭祀造成的交通大拥堵、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干扰,其负面的作用已在逐年显现。
如何设计更多的祭祀产品和祭祀方式,让人们摈弃过去的陋习,让祭祀更文明,更能够承载情感内涵,是摆在现代殡葬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
其实,公墓的电子纪念屏已经破题。它的“呈现”,告诉我们:
“您可以通过一个短信或者一段留言来问候您的亲人。无论清明您身在何处。”
“您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留言,在任何时候,与您的亲人沟通,而不单是在清明的时候。”
“您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留言,告慰您的亲人,把您的快乐分享,把您的痛苦留下。”
相信,每一个用电子纪念屏祭祀亲人的生者,都会在那一刻感受到与逝去亲人的“心灵共振”。在现实世界,祭祀外的喧嚣,干扰,已经让我们远离了“祭”的本质,而公墓的电子纪念屏却给了生者“心灵祭祀”的最佳体验。
“全国首个电子纪念屏的使用,是公墓设计的多个祭祀产品的一个开端。”张昕表示。
在殡葬界,公墓是值得尊重的,每一次创新,每一次担当,无不引整个殡葬业侧目。
可以想见未来,对于很多人来讲,在传统的祭扫之外,会选择短信、留言等文明祭祀方式。
通过公墓的电子纪念屏想开去,我们祭祀亲人、惦记亲人、想念亲人,可以在清明、在端午、在中秋;可以在生日、在任何一个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纪念日……
请记住:106900292944。
……
长眠于的人是幸运的。公墓是一座“美好”、“现代”的幸福“小城”。 (文/陈淑华、杨秋煜、董轶松)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