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孝道礼仪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贤良。在魏晋时期,“孝”更是用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推举入仕最重要衡量标准,甚至比才华更加重要。在以孝道文化与君臣之礼形成的封建管理框架的协调下,中国稳定的走完了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历史走到今天,孝道不再是封建家长制的愚孝,也不再是政治统治的主要手段,而是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孝道文化。人们对孝顺的评价和表达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思想。
作为一个学习殡仪专业的服务员,我对于孝道文化的理解可能与常人是不太一样的。谁人不曾做儿女,谁人不将为父母。我个人认为,孝顺不是以物质为衡量标准,但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简单说就是你不一定要给父母豪宅,但是要赡养父母。一桌满汉全席与一碗热饭,都是一样的温暖父母心。孝顺也并不存在时间界定。小时候的帮助妈妈爸爸干家务,长大后的赡养父母,乃至最后父母百年我们为父母选择一个合适的安息之地,都是我们尽孝的过程。
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每天都会接触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客户。这些客户,来这里的身份角色各不相同:有伤心的丈夫,有沉默思念父母的孩子,有失去孩子伤心欲绝的父母,有子孙满堂的老人来为自己选择憩息地,有姐妹,有兄弟……什么角色的都有。不管是什么身份和角色色,面对亲人的逝去,他们都是伤痛的。在导购墓地的过程中,我和客户偶尔会遇到我们的礼仪兵抬着官轿安葬。这个时候,我常常看到客户也会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心疼和动力。我心疼,是因为我理解失去亲人的痛苦。我的动力是:我一定要为客户服务好,要为逝去的亲人选择一块合适的墓地,让逝去的生命得到永远的安息,为活着的亲人们减轻伤悲。
这两种感情,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动力。我觉得,只要可以帮助到客户:那自己在寒风中不断来回跑,为老人选择一个好的憩息地是值得的;我一遍遍为客户解释流程和办理整个手续是值得的;我深夜依旧在考虑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是值得的;我下班依旧还在联系客户整理资料是值得的;我无数的清明节没有回家看妈妈一眼,为祖辈扫墓是遗憾却也值得的;我节假日依旧要坚持岗位是值得的。
看到那些生死离别的场景,我总忍不住也在一边掉眼泪。奶奶说,那是因为我还年轻,对生活经历的还不足够,对生命的理解还不够多。但是我觉得,也许,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我会坚强,我不再轻易掉泪,但是我面对离别时心里还是会难过,会伤悲,就像我现在看到很多客户忍住伤悲送老人最后一程一样,表面淡定,但眼睛里的伤悲却还是掩饰不住……死亡不可避免,伤心不可掩饰,我们能做的,唯独只有好好珍惜现在,好好孝顺身边的父母。道理简单而朴素:因为他们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也因为,我们以后也将要被儿女赡养。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