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死者封疆内有山林,则由其主管山林的官员架登屋复的梯子,若无山林,则由其他低贱的乐吏做。负责招魂的人必须是与死者关系较亲近的人,招魂者必须穿着朝服,以示对死者的尊重。进行招魂的人都是从东边屋檐翘起的地方登梯上屋,再到屋脊之上,用死者的衣服面朝北招魂,呼喊到:“噢——,某人回来吧!”连喊三遍。呼喊时,为男子招魂呼其名,为女子招魂呼其字。然后,负责招魂的人便卷敛好所用的死者的祭服,并把它投掷屋前。主管服饰的人接过此招魂衣,将它装入箧中,然后从阼阶上堂,将衣服覆盖在死者身上,希望以此招回死者魂魄。若死者客死异国他乡,只能在公馆里招魂,而不能在“私馆”里招魂。若客死在路途上,则随行人员只能登上死者所乘车辆的左毂为其招魂。招魂用的祭服,到洗浴时必须拿走,不能用它“袭尸”或用作殓衣。
后世的招魂仪式与先秦比变化很大,且也灵活。如《水经注·济水一》载:“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事定,仍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因作寝以宁神也。”刘邦起兵反秦,母亲死于战乱,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想正式安葬母亲。不用说尸体,连母亲穿过的衣服也没有一件。刘邦只好派人晚上抬着棺材在荒野中招魂,然后安葬。魏晋以后,佛学东渐,也影响到招魂仪式,招魂的地点仍是屋顶,负责招魂的人一般是子为父母,面向西方说:“走西方大路”之类的话。为客死他乡的人招魂后来变得更有趣,丧家请一些和尚和道士,手持“引魂幡”,朝着死者所在的方向高声诵念招魂之词,家人则抬着一座纸扎的彩亭,准备欢迎死者的魂魄归来。
儒家的招魂仪式出于灵魂不死和不忍其亲死的孝亲观念。这受到主张俭葬的墨家的极大讽刺:“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屋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墨子·非儒下》)墨家认为人死招魂实在是愚蠢之极,明明知道其死不能复生而去招魂,真是虚伪至极。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招魂仪式也有其可取的一面,就是防止误把昏厥假死当作死亡。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