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了每日新报的编辑部电话,我的征文被选刊在报纸上。我怔了一下才想起说的文章是自己写的那一篇关于母亲的清明征文。
忘记了这是第几次上报,但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却也恰好是因为母亲。
11 岁那年,我写了一首小诗《白云》,那时,我每天都会去学校的传达室看一本挺有名的儿童杂志《小溪流》,在那里认识了郑渊洁。我时常会看到一些小诗歌,看到“长沙某某中学”的作者署名,当时我就想,原来诗歌就是这么一些长长短短的句子而已啊!我觉得,那我应该也是会写诗歌的,我还能写出更多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布谷鸟的歌声落进水里,荡起一圈圈回音,比如春天的小草是春天的耳朵。
可是,写好后,我又有点犹豫,因为那时寄一封挂号信要五元钱,是我们学校交一门考试卷的费用,感觉很贵。我怕母亲问我为什么要钱。至少,在我还没有成功发表前,我不想告诉她,以免“丢脸”。可最终,我还是鼓起了勇气。那天放学后,我拿着那首写了很多遍的诗,磨磨蹭蹭地向忙碌的母亲走了过去。她在忙着做晚餐,看我一眼就问,“怎么了?”我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没有说什么,给我拿了一张平整的十元钱。
于是,那个夏天,快要放假的前一天,我终于拿到了一本印着红色大字的专门的信封装着的《小溪流》,年轻的语文老师把我的诗拿出来朗诵了一遍,还夸了我很久。下课的,其他班的同学还特意来找我看看那本书。我感觉飘飘然,第一次感受到“出名”的感觉。母亲看到这本书后,她放到了手中的活,擦擦手,仔细看了很多遍,然后,开始夸我。我第一次被妈妈夸红了脸。
就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与其他人分享文字,陆陆续续地参与了中原杯,黄河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还有后来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收获了成绩,也收获了夸奖。有真心,有客套。可我最想听的,还是母亲那一句朴实的夸奖:“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你这次虽然表现的不错,但不能骄傲!下次要做得更好”。
妈妈,我的文章又上报纸了。多么希望还能听到您夸夸我……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