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工人日报:聚焦公墓 讲述精神赡养机制的天津故事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工人日报:聚焦公墓 讲述精神赡养机制的天津故事         发布日期:2025-01-02          查看:1260

原文出处:http://media.workercn.cn/grrb/2013_04/07/GR0201.htm

编者按

失独家庭承受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他们不仅陷入经济收入的弱势,更面临精神无助和内心孤独。不少人出现焦虑、多疑、失眠、恐惧、暂时性失忆,严重的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因此,在对他们实行经济扶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精神慰藉和心理援助,建立长效的精神赡养机制,帮他们走出失独的阴影。

针对失独家庭采取物质精神两手抓的思路,天津相关机构在注重经济保障和日常照料同时,尤其注重精神抚慰和心理援助。

失独父母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不少已失去生育能力。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他们除了需要物质扶助之外,还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精神无助和内心孤独。

如何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的精神援助和心灵慰藉,如何接手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来,成为破解失独老人养老难的关键命题。

缺少精神慰藉和心灵温暖

失独家庭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老龄化所面对的一个新挑战。天津失独家庭数量也非常多,据资料显示,天津平均每年要新增近1000个失独家庭,仅河西区一个区就有2000多户,和平区仅劝业场街就近200户。

在我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人,而独生子女家庭对控制人口总量有特殊贡献。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首批独生子女父母正步入晚年。少子时代到来、生活成本提高让“育儿养老”的传统观念受到现实冲击。尤其是失独家庭,生活和精神支柱被撼动,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帮扶,安度晚年成为困扰他们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现实是,子女不仅是养老的依靠,更是心灵满足的寄托。当独生子女先行去世,生活的孤独、经济的匮乏、心灵世界的空虚一起涌入失独家庭,造成不少失独老人陷入精神和心理困境。

调查显示,失独家庭,尤其是暮年失独已无法再育的失独夫妇,承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后,往往会出现焦虑、多疑、失眠、恐惧、暂时性失忆,严重的会有轻生的想法。

 因此,他们晚年的所求,不仅是通过立法、规定等政策来保证足够的经济补偿和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精神慰藉和心理援助,建立有效的精神赡养机制,帮他们走出失独的阴影,回归健康生活。

由公墓发起的精神赡养标本

作为安置死亡人员的场所和机构,天津市公墓探索开展了“关爱失独家庭”公益活动,从精神赡养角度出发,让爱心员工与失独老人结成对子,让老人重温家的温暖。

早在2008年,公墓失独客户群体倡导发起成立社团“守护天使之家”,起先主要是在公墓主办的网上开辟纪念馆,发表对逝去孩子思念的博文,后期走到现实生活中,倡导“失独父母”相互鼓励抚慰,携手走出精神和心理困境。

伴随着失独客户的增多,公墓不断发展和完善安抚措施。2009年,公墓成立“守护天使爱心小组”,对失独父母进行结对照顾。同年6月,公墓组织守护天使之家“爱心行动”,为父母搭起线下交流桥梁。十几位失独父母聚在公墓会议室,通过相互倾诉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进行精神抚慰 。

2011年,公墓对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了优化,在加强多方交流同时,对纪念馆功能加强,开辟祭奠的电子纪念屏,使失独父母表达感情更方便。2012年,公墓开启冬日送暖活动,员工带着新年礼物去看望“守护天使之家”的失独父母,员工与失独父母配对认亲。

今年1月26日,“守护天使之家”举办首次新年聚会,参加聚会的是14个结对的失独老人家庭。在这些家庭里,员工们与他们的“干爸干妈”通过长期的网站和网络沟通交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当天,员工们与这些失独父母聊天、折纸鹤、教他们在网上关注纪念堂、为孩子的纪念堂送礼物,并一起商量“守护天使之家”新网页的新年发展计划。随后,失独父母们去墓区看望逝去的孩子们。公墓准备了鲜花、贺卡等新年礼物。看望过孩子们后,员工为失独父母们奉上了精彩的晚会演出。晚会后,参加聚会的失独家庭父母与员工一起吃了团圆饭。 使员工与结对的失独父母见面团聚,让“干爸干妈”重温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

公墓“守护天使之家”成立五年来,通过网上平台为失独父母创造了线上交流沟通空间,从最开始的网上纪念馆功能,发展到客户与客户、员工与客户三方交流的平台,建立了长期精神赡养机制。

公墓总经理张昕介绍,今年初成立了“守护天使之家”活动中心,失独父母购墓款都将注入活动中心,用于组织开展活动,为所有失独父母打造一个聚会散心的空间,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帮助仍未走出困境的父母尽快走出悲痛。

编织社区心理援助的关爱网

北京大学社会老年学方向博士王灏晨建议,除了由企业或者社团组织定期的精神和心理援助行动之外,最好将心理援助和精神抚慰纳入对失独老人的日常看护和社区照料体系中。

而在天津市,类似对失独老人的社区心理援助正在全面铺开,效果正在显现。

南开区在各社区居委会设立了“心理健康角”、河西区居委会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站”,都邀请心理专家为需要帮助的“失独父母”进行心理疏导。谁有什么想法,或者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都可以到咨询站去沟通咨询。医护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失独父母”进行“巡诊”,设专人为重点需要帮助的“失独父母”进行心理理疗,让每一个失独父母都得到心灵的慰藉,走出心理“怪圈”,减少心理痛苦。

家住天津市挂甲寺南北大街社区的张凤岐老人,两年前,她的儿子伟伟在车祸中意外丧生,她痛不欲生,整个精神都崩溃了,腿脚也不好使了,而且不愿意见人,甚至有人登门都不愿意开门。

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富珍和社区志愿者就主动轮流到她家进行心理疏导,反复开导她,特别是遇到什么具体事情积极主动去帮助她。一次,张凤岐老人住的楼地沟冒水,王富珍主任就安排修理人员悄悄地进行了修理,使老人没有耽误用水,事后张凤岐老人非常感动。之后再有人登门时,她就能热情地跟社区人员坐下来一起唠家常了。看到这种情况,社区组织合唱队、腰鼓队时,大家就一致推荐张凤岐当队长,开始她不答应,勉强来了后也是高兴不起来,姐妹们就拽着她跳,渐渐地融入了大家庭中。她从悲痛中走出来,不仅热爱生活,还积极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带领腰鼓队在挂甲寺街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社会学者郭簃看来,这一援助机制将社区专人负责与志愿者服务进行了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社区照料和志愿服务的优势,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失独老人心理援助和精神赡养具有示范效应,可尝试因地制宜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