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荀子(1)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荀子(1)         发布日期:2024-12-06          查看:1471

(十七)荀子集解·卷十三·礼论篇第十九(节选)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1)。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2)!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3)。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4),送死不忠厚、不敬之谓之瘠(5)。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6),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葬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7),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厚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馀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存,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以昏殣(8),凡缘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谓至辱。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紸纩听息之时(9),则夫忠臣孝子亦之其闵已。然而殡敛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待生之事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必逾日然后能殡,三日而成服,然后告远者出矣,备物者作矣。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豸页以生设饰死者也(10)。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注释:

1)谨:严。

2)所隆亲:所厚之亲也。

3)以其一死不可再复,臣、子于极重之道不可不尽也。

4)忠厚:忠心笃厚;敬文:恭敬有文饰;野:野人,不知礼者也。

5)瘠:薄。

6)详见《礼记·檀弓上》。

7)翣:sha4,古代出殡时的棺饰;菨:sha4,意同前字。

8)殣:jin4,埋葬

9)紸:zhu4,附着。

10)“豸页”为一个字,音义不详。以下均同此。

译文:

礼,是谨严于处理生死的。生存,是人的开始;死亡,是人的终结;终结和开始都得到完善,人道就算作到了。所以,谨于处始,而慎于处终,终始如一,这便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那厚于人的生存而薄于人的死亡,乃是尊敬人的有知有觉,而慢怠人的无知无觉,乃是奸人之道和背叛之心。君子对于用背叛人道之心接触微贱之人,还认为是一种耻辱,又何况是用这个来事奉自己所尊敬和亲爱的人呢?所以,死亡这个过程,只有一次,而不可能再来一次的。臣下之所以尊重自己的君上,儿子之所以尊重自己的父母,在这里已经是达到了尽头。所以,生前事奉,不忠诚丰厚,不恭敬有礼,这叫做粗野;死后送终,不忠诚丰厚,不恭敬有礼,就叫做浇薄。君子是轻贱粗野和耻笑浇薄的。所以,天子的棺椁是七曾,诸侯是五曾,大夫是三曾,贤士是两曾,然后都有衣衾、殡前祭品的多少、厚薄的数目,都有棺饰文采的等级,用这来恭恭敬敬地文饰丧礼;使对于人的生死、终始一般对待,都足以完成了人们的心愿。这便是君王之道,这便是忠臣孝子的准则。天子的丧事,动用四海,托付于诸侯;诸侯的丧事,动用友邦,托付于大夫;大夫的丧事,动用本国,托付于上士;上士的丧事,动用一乡,托付于朋友;老百姓的丧事,会合族众,动用一村;刑后被赦和罪犯的丧事,不会合族众,只能托付于妻子,不许可白昼送丧,要在夜晚埋葬,妻子们穿着日常的衣服送葬。墨者的丧制,棺椁厚三存,衣衾三件,不许可在棺木上加文采,送丧回来,没有哭泣的节度,没有丧服的制度,丧服没有亲疏、月数的差别,样样都回反正常,样样都开始工作;埋葬之后,就象没有丧事一样,丧事一律废止。这就叫作对君父最大的污辱。礼,是谨严于吉事和凶事的,两者是各不相当的。在君父病势垂危,属纩听息的时刻,就是忠臣、孝子也知道他们已经昏迷不醒了,然而关于殡敛的准备,还是不曾顾及,哭哭啼啼,兢兢业业,然而臣子的侥幸君父生存的心情还是没有停止,保守君父生存的事务还没有搁放;死了,然后才开始做准备。所以,虽然是有所准备之家,必须经过一天才能殡敛,三天才能穿上孝衣。然后,向远方送信的出发了,准备丧事的开始工作了。所以,出殡最久的不能超过七十天,最快的不能少于十五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距离远的亲属可以来到了,样样的需求可以获得了,样样的事务可以完成了,这项事务的忠心尽到了,这项事务的关键充实了,这项事务的文采具备了。然后,月初占卜埋葬的墓穴,月终占卜殡送的日期,然后这才举行葬礼。当着这个时刻,如果不适宜于这样做,谁能让这样做呢?如果适宜于这样做,谁能制止这样做呢?所以,三个月期限的葬礼,它的拟象是用生存的设施来文饰死者,并不只是挽留死者来安慰或着的人。这便是所以表达无上怀念的意义。

 

丧礼之凡: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衰,尒则翫(1),翫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衰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礼者,断长续短,损有馀,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衰、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2);其立粗衰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期止矣,外是,奸也,虽难,君子贱之。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故说豫娩泽,忧戚萃恶,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歌谣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刍豢、稻梁、酒醴、餰鬻(3),鱼肉、菽藿、酒浆,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卑絻、黼黻、文织、资粗、衰絰、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疏房、禭豸页、越席、床第、几筵、属茨、倚庐、席薪、枕块,是吉凶忧愉发于居处者也。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益之损之,类之尽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是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诗》(《诗经·时迈》)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此之谓也。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始卒,沐浴、髻体、饭晗,象生执也。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充耳而设瑱(4),饭以生稻,晗以槁骨,反生术矣。说亵衣,袭三称,縉神而无钩带矣。设掩面儇目(5),髻而不冠筭矣。书其名,置于其重,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器则冠有鍪而母縰,罋(6)、庑虚而不实,有簞席而无床第,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豸页而不功,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7),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纩垅,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斯、象、拂也;无、楮丝(8)、貌、缕、翣,其象以菲、帷、帱尉(9);抗折,其貌以象槾茨、番、阏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仪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注释:

1)尒:er3,意同“尔”;翫:wan,同“玩”。

2)窕:yao2,妖艳;

3)餰:zhan1,稠;鬻:yu4,煮。

4)瑱:tian3

5)儇:xuan1,聪明。

6)鍪:mou2,头盔;縰:xi3,同纚,古代束住头发的布帛,此处名词动用;罋:weng1,盛物瓦器。

7)靷:yin3,引车前进的皮带。

8)楮:zhu3,覆盖棺木的红布。

9)帱:chou2

译文:

丧礼的大要:丧亡之后,就对于死者覆加文饰;在料理丧事上,一时比一时离家室远;日期久了,就恢复平常。所以,料理死的方法,如果不覆加文饰,就会发生臭恶,就是对死者不哀痛。距离死者近了,就失之于狎昵;失之于狎昵,就会发生厌恶;发生了厌恶,就会对死者发生遗忘;发生了遗忘,就表示对死者不尊重;一日之间,丧亡了自己所尊敬和亲爱的君父,而所以送葬的行动,既不哀痛,又不恭敬,那就近于禽兽了。君子是以这个为耻辱的。所以,丧亡之后,而加以文饰,就是为了灭绝臭恶;料理起来,一时比一时离家室远,就是为了表达尊敬;日期久了,逐渐恢复正常,就是为了宽裕生活。礼,就是截长续短,减损有馀,补益不足,表达敬爱的节文,而养成道义的美行的。所以文饰和粗恶,音乐和哭泣,愉快和忧戚,是相反的;然而,礼可以兼而用之,及时行动,而交互为用。所以,文饰、音乐、愉快,这是所以持守平泰而承受吉祥的;粗劣、哭泣、忧戚,是所以持守险峻而承受灾凶的。所以,它在树立文饰制度的方面,不至于流入妖冶;它在树立粗劣制度的方面,不至于陷入枯竭;它在树立音乐、愉快的制度方面,不致于陷入淫邪、慢惰;它在树立哭泣、忧戚制度的方面,不致于陷入伤气、害生;这便是礼的中道。所以,情貌的变化,是以区别吉凶,明审贵贱,因而亲疏的节制,必然就表明在这上面;离开了这种制度,便是奸邪之道;虽然对这种奸邪之道难以制止,君子也卑贱这种行为。所以在居丧期间,估计着食量来吃饭,估计着腰围来束带,观察着体高来毁瘦自己,这都是奸邪之人的行径,并不是礼义的节文,并不是孝子的真情,而是凭藉着这个而沽名钓誉。所以,喜悦、温润、忧戚、憔悴,这是吉祥和灾凶、忧愁和愉快的情感表现在面色方面的;歌吟、喧笑、哭泣、啼号,这是迹象和灾凶、忧愁和愉快的情感表现在音调方面的;肉食、稻梁、酒醴、鱼肉、米粥、粮食、水浆,这是吉祥和灾凶、忧愁和愉快的情感表现在饮食方面的;冠冕、黼黻、文织、粗布、泲(泲:ji3,过滤)旸(旸:yang,同阳)、草衣、草鞋,这是吉祥和灾凶、忧愁和愉快的情感表现在衣服方面的;明屋、深院、枕块、蒲席、床寝、几筵、草房、倚庐、铺草、枕块,这是吉祥和灾害、忧愁和愉快的情感表现在居处方面的。这两种情感,人们当然是有所渊源的。至于把这种情感斩断它,持续它、开拓它、搁浅它、增益它、减损它、改善它、推进它、扩大它、美化它,使它的本末、终始都没有不顾从人情的地方,足以做万世的准则,这便是礼的意义。如果不顺理精审地去整饬它,施行它,君子是不可能知道其中意义的。所以说,天性,是人类原始的才智;行为,是人类文礼隆盛的具体表现。没有天性,行为就没有地方表现出来;没有行为,天性就不可能自动地趋于美善。天性同行为相互合并,然后圣人的名声获得纯一,而天下的功绩由此获得成就了。所以说,天地和合,而后万物生长;阴阳交接,而后变化兴起;天性同行为相互合并,而后天下平治。天能生养万物,而不能分辨万物;地能负载人民,而不能治理人民;宇宙间万物、生民之类,都要依靠圣人然后才分辨清楚。《诗经》说:“安抚所有的鬼神,还普及到高山大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丧礼者,是以生存的人来文饰死亡的人,从大的方面拟象人的生平,来遣送人的死亡的。所以,事奉死者就如同事奉生者,事奉亡者就如同事奉生者,自始至终是一致的。在刚刚死去的时候,洗发、洗身、束发、剪指甲、口内含物,这是拟象生前所操持的事务。如果不洗发,就只沾湿了木梳,梳三下就停止;如果不洗身,就只沾湿了手巾,擦三下就停止。在耳朵里塞上新绵;供上生稻米,口中含上干贝壳;这就是返还生前的办法。设备内衣,重上三层;束上大带,而不用带钩;设备面纱,围上眼睛;束发,而不用加冠,插簪;书写上死者的名字,放置在神牌上,死者的名字就看不见,而仅仅明晃晃地看到棺柩。陈设的明器;帽子有卷缘,而不用缯蒙发;瓮、瓶空空的,里面不装东西;有竹席子,而没有床架,木器不雕刻完全,陶器不作成成品,竹器不使它成用;笙竽具备,但是不能发出声音;琴瑟张设,但是不能发出韵调;把丧车埋掉,把马牵回来;表示这些东西都用不着。准备生前用具送到墓里,这是拟象搬家的样子。所有的明器都相当简略,而不完备,粗具形貌,而不加工。把车赶到墓地掩藏起来,车上用的工具都不埋入坟墓;表示这些东西都用不着。既拟象搬家,又表明用不着这些东西,这都是藉以隆重哀痛之情的。所以,生器具有文采,而不工整;明器貌似其物,而无实用。凡是礼:事奉生者,是要求文饰快;遣送死者,是要求文饰哀痛;祭礼先祖,是要求文饰武威。这是历代帝王所共同的,是古往今来所一致的,人们都不知道它意义的所由来。所以,坟圹的外貌,是所以拟象屋室的;棺椁的外貌,是所以拟象车的上下四周的;幡褚、素带、蒌翣的外貌,是所以拟象帷帐的;抗折的外貌,是所以拟象屋顶藩篱的。所以,丧礼并没有别的意义,是为了彰明死亡和生存的意义,要用哀痛和恭敬来遣送,而终于把死者周密地掩藏起来。所以,葬埋,就是恭恭敬敬地事奉死者的形体;祭祀,就是恭恭敬敬地事奉死者的神灵;铭刻、诔文、传记、世系,就是恭恭敬敬的传述死者的名声。事奉生者,是文饰初始;遣送死者,是文饰终结;终结、初始都完备了,因而孝子的责任就算尽到了,圣人的追求就算完成了。减损死者而附益生者,就叫做晦味;减损生者而附益死者,就叫做悖乱;杀掉生者而陪送死者,就叫做残贼。从大的方面拟象他的生平,而遣送他的死亡,使人的死生、终始都没有不各称其宜的,而且做到完善,这便是礼仪的法式,儒者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