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节选)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节选)         发布日期:2024-12-06          查看:1692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1)。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各以其族(2)。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城。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大丧既有日,请度甫竁,遂为之尸(3)。及竁,以度为丘隧,共丧之窆器(4)。及葬,言鸾车象人。及窆,执斧以莅,遂入藏凶器。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凡祭墓,为尸。凡诸侯及诸臣葬于墓者,授之兆,为之跸,均其禁。

注释:

   1)公墓:谓国王所葬的墓地;昭穆: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冢人掌理王者的墓地,辨明他的沟兆界域,将地形和丘垄的位置绘成图保存下来,先王的墓居中,昭居左,穆居右。

2)诸侯:这里是指王的子孙为王畿内诸侯的人,若出封畿外即葬该国。

3)竁:cui1,既有日,指确定了挖墓穴的时间;甫竁:开始挖墓穴;事前冢人要向冢宰请示量度穿地的地点,故云“请度”;“遂为之尸”:葬毕墓祭,冢人须扮为受祭的尸。大丧,选定了挖掘墓穴的日子后,根据冢宰量度开始掘穿作为墓穴的土地,扮作受祭的尸。

4)窆:bian3,意指将棺材放进墓穴的工具。到正式开挖墓穴时,按照规定的高低大小长短建造坟墓与墓道,下葬时供给下棺的工具。

译文:

守墓人掌管国王所葬的墓地,辨清墓地的沟兆界域,并绘出墓区地形和丘垅的示意图,最先葬在墓地的国君居中,依照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穆。王的子孙为王畿内诸侯的人,埋葬到先祖的左右前面,卿大夫和士在后面,各自按照他的宗族关系排列。凡在战争中因怯懦不勇而战死的,不得入葬在这个坟兆界域之内。凡为国建有大功勋的,不分爵秩尊卑,均葬在王坟的正前方。坟的高低大小和种植树木的数量,以爵秩而定。大丧确定了挖墓穴的时间,报请冢宰量度开始掘穿作为墓穴的土地,葬毕祭墓,扮作受祭的尸。到正式开挖圹穴时,按照规定的大小长短建筑坟垄与墓道,下葬时供给下棺的器具。到了下葬的时候,如同王活着的时候一样,告诉说遣车、象人开始行进。到下棺时,执斧头在旁协助,把随葬品入塘藏于外棺。休整墓位,使符合规定,如公墓有事,禁止行人通行,平时禁止闲杂人员入内。凡有祭墓者来,即充当受祭的尸。凡王者子孙为内诸侯的及诸臣要葬在这个墓地的,划出应葬的兆域,负责禁止行人通过,对守禁加以调整,使劳逸平衡。

 

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1)。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2)。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帅其属而巡墓厉,居其中之室以守之(3)。

注释:

   1)邦墓:王邦中百姓所葬的墓地。

2)度数:爵等的大小;私地域:在公墓地域中,分别区界,划分给某族合葬的地区。

3)墓厉:墓地交界处设立的藩篱;其中之室:指公地墓域中墓大夫的办事处所。

译文:

墓大夫掌理王国中普通民众的墓地界域、并制作图籍。令国中民众按亲族关系而葬,并掌理墓地的禁令。规正墓位,掌握坟茔高低大小的标准,使民众在公墓地域都有聚族而葬的私墓地。凡有侵犯他族墓地区域而引起争讼的,听断他们的曲直。率领徒属巡查墓地的藩篱,在公墓地域设置的办事处所指挥所守护墓地。

 

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以国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凡国有司以王命有事焉,则诏赞主人。凡其丧祭,诏其号,治其礼。凡公有司之所共,职丧令之,趣其事。

译文:

    职丧掌理畿内诸侯及卿大夫士等有爵位者的丧事,按照国家规定的丧礼,亲临其所执行禁令,安排调度丧事一次进行。凡王国官吏奉王命行含禭赠赗(feng4)等吊事,要在旁边诏告、协助主人行礼。凡有丧祭,向丧祝职诏告丧体、粢(zi)的名号,简习礼仪。凡王国有关官府依法供给丧家的物品,职丧负责督促,命令他们尽快办好。

 

——《十三经直解·周礼直解》P192194

 

(二十)汉文帝遗诏

录自《汉书·卷四·文章论·第四》

 

七年夏六月已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絰带无过三寸。无布车及兵器。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临时,禁无得擅哭临。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译文:

公元157年月日,皇帝刘恒在未央宫逝世。其遗诏说:“据我所知,天下万物,既有生长,就有死亡。人会死亡,是大自然的规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什么可悲哀的!当今之世,人们都追求有生而害怕死亡。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宁可倾家荡产也要举办隆重的丧事,宁可悲伤过度,伤害身体,也要长久地服丧。这样子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我身为皇帝,但我的道德操行并没有为天下百姓带来多少幸福。我死了,朝廷要为我隆重地操办丧事,让百官为我长时间地守丧,忍寒受热,哀伤不已,精神不振,茶饭不香。这样子的话,那就更加重了我的负罪感,怎么对得起天下苍生!沾祖宗的光,像我这个一个平凡的人坐在君王的位置上已二十多年了。祖宗在天之灵保佑,国家有福呵,这些年来,四方安宁,没有战事。我的智慧虽然常常不够用,但我生怕我的言行有过错,从而对不起先帝创下的大业。几十年来,我一直慎谨有加。现在,我应该庆幸自己得以‘升天’而被供养于高庙之中,不再耽心自己有哪些不明智的举措,或者哪些举措还要加强的。这样的话,我的逝世就不必要悲哀了。于是,我特此留下遗诏,全国的官员、百姓、出殡三日之后就不要穿丧服了,也不要禁止婚娶、嫁女、家祀、喝酒、吃肉。给我办丧事的人,也不许悲伤过度而伤害到自己的身体。所佩带的絰带不要超出三寸长。不要给马车和兵器用白布装饰。也不要让百姓到宫殿里来哭丧。在丧事期间,当值的人员只要在早晚各敲十五下钟声就可以了。不到早上或晚上的哭临时,禁止擅自哭临。丧事之后,守丧期只限于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之后就不需再守丧了。凡有本遗诏未提到的地方,都要以本遗诏的原则来斟酌处理。把本遗诏布告天下,让全国百姓都了解我的意愿。我的墓就定在霸陵旧址,也不须任何改动。只须派少量的人去操办这事就可以了。”

文化阐释:

汉文帝刘恒,出生于高祖五年(202),卒于永寿三年(157),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司马迁评价他说:“西汉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他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西汉的发展,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他奉信老子“慈”、“俭”思想,一生勤俭节约。他坐上皇位后,一件龙袍穿了二十多年,破了就缝缝补补,没有换一件新的。他体恤百性,曾下令免除农民的租税。为发展生产,他还亲自耕作,以为开下表率。他去世时,享年46岁。虽然在位期间似乎未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并将其与刘邦并列尊为太袓太宗。汉文帝葬在霸陵(现西安市东边),按照他的遗嘱,霸陵十分朴素。椐说其棺椁是瓦做的,里面没有放置值钱的珠宝玉器,所以霸陵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了现在。

  值得注意的是:按儒家礼制,守丧须满三年,在汉文帝的遗诏中,却被修正为36天。汉文帝之后,守孝36天成为定制。然而,这种定制也仅仅实行了两代人而已。之后,依然回归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