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清帝陵野史(一)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清帝陵野史(一)         发布日期:2024-12-06          查看:1424

    在北京只要是一提起皇帝陵,人们自然就会提起明朝的十三陵,明朝一共16个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开国,没葬在这儿,还有一个建文帝,因宫中失火,下落不明,没法葬在这儿,再一个就是代宗朱祁钰因被贬为郕王没资格埋在这儿,其他的十三位明朝的皇帝,全都集中在了昌平的天寿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明十三陵”.

    可是这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朝,它的皇陵可不一样,不是一个,而是相距好几百里地的两个,这又是哪家的规矩,形成东一个,西一个两个皇陵呢?这咱们还得从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说起。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顺治皇帝,按照祖制,皇帝在登基的那一天,不但要接受百官的朝贺,千呼万岁,还要办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要派出大臣会同钦天监的官员,外出寻找一块上好的地方,官称“万年吉壤”,按平民百姓的说法,就是为这位刚登基的皇上,寻找一块驾崩之后的坟地。不过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他,还不满6岁,毕竟年幼,直到他14岁的时候,那位摄政王多尔衮在外行猎时不幸落马受伤,并因此不治身亡,顺治才算成了一名真正的皇上,得以亲政。这才开始落实登基时没有完成的事,开始选择自己死后的风水宝地。

    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现在河北的遵化县,停辔四顾,只见高山连绵,层层叠嶂,如同条条长龙,顺治不由得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跑了几年的大臣们一看皇上如此兴奋,自然知道皇上的用意了,不用皇帝多说,随即就是一番上天入地的吹捧,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几年来战战兢兢的辛苦终究有了让皇上满意的一个结果。

    这帮大臣们就像满嘴含蜜一样,“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意思就是说,皇上选的这个地方,就是让我们这些风水专家找遍海内,也不能够找到这么好的地方啊!就是顺治皇帝的这么一点,处于现在河北省遵化市的马兰峪,就成了清朝入关后的皇陵墓区了。话又说回来了,北京的周边,远的近的,好地方多着呢! 这位皇帝难道就凭打一次猎,如同儿戏一样就为大清选了这么一块千秋万代的陵地吗?

    据民间传说,其实早在明朝迁都北京的时候,堪舆学家就发现了遵化的马兰峪凤台山一带是块做皇家陵园的“风水宝地”。等明朝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崇祯对这个地方也是非常满意,就曾经想把这块地方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壤,。只可惜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有今儿没明儿的了,尽管崇祯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自己还没来得及占上,李自成就打进北京了,最后还是因为清廷出于政治的需要,为了笼络人心,把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祯,重新以一个皇帝的规格葬在了昌平的明皇陵。再说,清兵入关后,明朝降清的大臣,有记载的就有一百二十八人,所以说,顺治皇帝不过是从明朝皇帝的那里得了个顺水人情,才有目的地到遵化一带来打猎,考察清帝皇陵选址的。

    年轻的顺治皇帝听到大臣们一番上天入地的吹捧,那真是喜不自禁,于是顺治取下手上戴着的扳指,奋力向远处一扔,对侍臣们说:“鞢(she)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意思就是说,这个扳指的位置就是今后安放皇上棺椁的位置,并吩咐马上开工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