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当年明月那些事儿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当年明月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24-12-07          查看:1852

当年明月档案:真名石跃,28岁,武汉人,一名海关公务员,同时为明史研究会会员。代表作《明朝那些事儿》。

 安冬说两句:

从当年明月去年在天涯论坛发表《明朝那些事儿》开始,我就关注他的作品。当然,其间对于他的“点击率作假”、“写的是野史”这些质疑我也看到了。后来他把博客移到了新浪,估计跟这些事情有不小的关系。

这很正常,对任何一个突然成名的人来说,周围不会都是鲜花。历史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人也一样。

我去北京建国门中粮大厦的星巴克见当年明月,他看上去非常疲惫。前一阵儿,他马不停蹄地接受各种采访。我问他:烦了吧?他说:你三个小时赶到这儿来找我都不烦,我也不烦。

当年明月给我的感觉很有意思,对我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抬起眼睛往上看一下,然后低头很认真地回答。他说他是不正常的人,我说我也够不正常的,居然跟他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心里还挺高兴。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诚恳的人。

我的相机又出现了灵异事件,照出来的合影是扭曲的。我让他帮忙修理相机,他吭哧了半天也没鼓捣好。他安慰我说:不要紧,下周我去天津办事,到时找你,咱俩再合影。

他还跟我透露,其实他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在北京海关总署任《金钥匙》杂志编辑,他说我可以辟谣,但具体单位就不让我说了。

 

 

“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是当年明月在创作《明朝那些事儿》时的写作理念。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在《新周刊》上名为“十大新派讲古佬总评榜”的权威排行榜中,他排名第三,位居阎崇年、二月河之后,力压易中天、纪连海等学者、教授和专家。这十个人里,他的身份最普通,和历史与写作离得最远。

《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明月说他从5岁开始看《上下五千年》,11岁后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2006年3月开始动笔写《明朝那些事儿》。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中不乏人性的角逐,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当年明月:我有天赋

新报:最近我看到一本《像曹操一样活着》,说你强烈推荐这本书。

当年明月(下面简称明月):还行,这本书还能看,写得蛮有趣,能写这样书的人也不多。

新报:挺多的啊,我能给你数出几十本。

明月:我这个人要求比较严。好书不多。

新报: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书还算不错?

明月:用心写,另外还要有天赋。

新报:你觉得你有天赋吗?

明月:我有。我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比如说关于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比如说他们当时作为学者的想法和目的,又比如说皇帝为什么会宠信太监?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听皇帝的话,换了你是皇帝,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是选择一个服从你的人还是一个天天跟你作对的人?所以简单地说,我能够体会历史中的人性,就是我要把历史人物当作一个人来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新报:这个问题其他写作者没有想到吗?就你想出来了?

明月:有的话可能也没有阐述出来,或者阐述出来我没有看到也有可能。我的书就是以这个为宗旨来做的,一贯的调侃逗乐是不深刻的,会让人生厌,也要讲出点儿东西来,要能够体会历史里隐藏的一些东西,这样读者才能真正认同。比如说对一个皇帝,很多人痛骂是昏君,但有人想不到,为什么昏君会成为昏君,昏君都干了哪些事情?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标准戴到别人头上,但没有想到,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你要是当了皇帝能不能做得到?很多人自己都做不到,却苛求皇帝做到。都说太监是坏的,但有人不明白,对皇帝而言,太监是好人,太监很听话,外人不会信任,但皇帝一定会信任。简单地说,如果能把历史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就会知道为什么历史会这样发展,为什么那些人会做出这些事。这些人是人哪,如果有这个意识,一个人物你就摸透了。归根到底,历史虽然是事件组成的,但最终还是由人来操纵的,事件不重要,人重要,有些史学观过分着重于背景、条件,没有意识到人的主动性和随意性。历史很多都是偶然因素确定的。

新报:你的这个天赋是哪里来的?

明月:看书看多了就有悟性了。

当年明月:我有信心

新报:你从小就读历史,但你为什么单单把文字聚焦到了明史?而不是清史?

明月:因为它史料最多嘛。研究清史的多了去了,还乱,你看电视剧就知道了,有那么多辫子戏,我就不研究了,明史多但不乱,我就找一个不乱的地方好好研究那个时代。

新报:但你在写史时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和理解,你觉得自己能真正理解历史人物?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

明月:我只是议论而已,史实没有错误就行啊,只是代表我在史实基础上的看法。质疑不是史实的,可以去查证。只是陈述史实,翻书就行了。写好历史,需要会讲故事,然后用历史观讲述自己的看法。

新报:你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话说,懂得畏惧又克服畏惧才是真正的英雄,那在你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畏惧的时候吗?你不是历史学家出身,而且据说你以前没有写作经历,作文也不及格。

明月:写这个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畏惧,当初就没有畏惧,我是凡人。写作过程中没有瓶颈,养成了习惯,每天都写2000多字。不是说我心情不好就不写,而是调整心情还能写。简单地说,比我懂历史的不如我会写,比我会写的不如我能熬,比我能熬的不懂历史。我是很执着很平凡的人。

新报:你对自己很有信心啊。

       明月:我从11岁开始看各种历史书,看了17年,每天都看2小时,即使中考高考期间也不例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所谓有学问的人,真要聊一聊,其实没读过几本书。学问不是吹出来的,是读出来的,我相信能有毅力读17年书的人很少,所以我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

新报:你觉得你的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独特地方在哪里?

明月:在在字里行间。我的书卖了100多万册,看过我的东西,有所感觉,是因为读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年明月:我不正常

新报:网络让一个人可以迅速成名,但也可以让这个人迅速隐没,你觉得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明月:这个没有考虑过,我无所谓。对于我来说,很多事情蛮可悲的,一个问题没有必要看成那样,我非要看成那样。这个世界看得太明白的人很不幸,我就是这种不幸的人。

新报:不幸啊?说得有点儿严重了。

明月:你知道历史有什么好处吗?我跟你在这儿聊一个钟头也就过了一个钟头,要是翻历史书一个小时就是好几百年,我看历史,看过无数的兴衰荣辱只是一瞬间的事,所以我没有什么看不透的。我把历史人物看作是跟我一样的人,所以我能理解这些人的痛苦,我能明白他们在做某些事情时做选择的痛苦。

新报:那你确实不幸,如果你把这些人物和他们的选择放在现在,是非常不现实而且会让人觉得奇怪。

明月:那不至于。很多事情呢,当你明白了,就会知道,比如严嵩,他可以在一年之内进入内阁,做到宰相级人物,十几年那么厉害,一瞬间“咔嚓”就下去了。历史是很无情的,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你看到这些,就会明白一切事情。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历史有一种预言书的作用,它不能预言具体的事件,但它可以预言大局。世界之所以有转圈轮回,并不是所有的人不吸取教训,只是因为大家必须这么做,这是一个规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无数人看过这本书,但依然避免不了上面的错误,这是历史的规则和特质。所以换句话说,你只需要看到开头,就能看到结尾,一件事情,除了人物,换个名字,都一样,有时候你会很无奈。我喜欢凑这种热闹。

新报:现实中你不喜欢这种热闹吧?

明月:不喜欢,凑不起,比较害怕,很麻烦,比方说,明朝的那些事儿,你觉得历史书上写得很好玩,但当事人很惨。你看到的只是“抄家”两个字,当事人却是全家人被赶出去睡大街,几十年的辛苦全部被收走,那种痛苦你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我情愿做个旁观者,看看就好。现实中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不掺和事,不无事生非。

新报:但你得承担现实中的代价,例如你成名了,经历了“点击率玩假、写的是野史”这样的质疑,对这些你有没有心理准备?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但现实并不是那么好看?

明月:那无所谓,有没有准备该来的都会来,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有了成就才会有人骂,你没有成就谁骂你啊。事情就是这样,越想得到的越不给你,写着玩就成了。我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没想太多,只是去做,每天用心写,加上有实力和天分,然后换得大家的承认。

新报:除了写作,你平时都有什么爱好?读史写史不会是你业余时间的全部吧?

明月:每天不写就难受,感觉哪件事儿没完成。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写东西就是我的兴趣。我这个人没有其他爱好,比较奇特,我从高中开始就没有其他爱好,不喝酒不抽烟不泡吧也不唱歌,不太正常。能跟我在一起的人也不太正常。希望年底出《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五部,还有第六、七部,顺其自然,能写多少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