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殡葬方式的历史研究
殡葬,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深刻反映了人类生与死的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人的出生方式只有自然产和人工产两种,而人死亡后的殡葬方式却是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民族习俗不同,选择殡葬的方式也不同。根据史料记载,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以下殡葬方式:
火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用柴薪将遗体火化,将骨灰或藏或埋的殡葬方式。火葬最初流行在先秦的仪渠、氏羌,北朝的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东汉时佛教传入,火葬风俗影响到佛教信徒,进一步扩大到皇室、民间。经唐至宋盛行。
土葬。又称墓葬。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是人类绝大多数都普遍接受,古今中外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殡葬方式。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自己固定的土葬墓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家庭(氏族)亦有固定的墓地场。土葬墓一般是一具遗体一墓,少数有地位、有身份、有实力的氏族(家族)是合葬墓。从古至今有地位的人都很重视选择墓地、认为风水好的墓地能使后人家业兴望。墓葬在墓前要树立墓碑,碑上立刻有包括死者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逝世时间、安葬时间地点的碑文。墓的种类很多,分为私人墓、家(氏)族墓和公墓;石墓、砖墓、土墓;普通墓、草坪墓、艺术墓;单穴墓、双穴墓、三穴墓、多穴墓;单体墓和墓葬群。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一般都选择石墓、砖墓、艺术墓、双墓、三穴墓、多穴墓,并随葬了大量的殉葬品。因此,墓葬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出现等级的重要标志。
水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殡葬方式之一。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漂尸式、投河式、撒骨灰式三种方式。
天葬。也称鸟葬。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大部分藏人采用的殡葬方式。天葬是在固定的天葬场,由天葬师将尸体骨肉分离,切快拌粘粑分置,用哨音或“桑烟” 唤引来“神鸟”鹫,按骨、肉顺序畏食鹫莺,直到吞食干净。鹫莺食后飞上天空,就认为死者顺利升天。据藏文记载:在远古的“七天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方式同藏族当时认为其祖先是来自天上,死后应当归天的认识有关。
树葬。亦称“露天葬”,也称风葬、林葬、挂葬、空葬。是古代汉族和彝族、契丹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咯巴族、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方式。树葬方式较多,有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装于坛中埋于树下的,有将尸体用破布、桦树皮、棕皮、苇子等包裹,装人竹筐、藤筐、粪箕、簸箕或棺材中悬尸于树、缚尸于树或置尸于台的。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北美、亚洲北部等地,也有多个民族使用这种风俗葬法。
风葬。一种风化的丧葬方式。是“露天葬”的一种,包括树葬、崖葬、洞窟葬、悬棺葬等。流行于我国东北和西南部。是将尸体先放入棺柩,再置于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或木架上,使其自然风化。
岩葬。古代广西壮族的丧葬方式。对尸体不埋入土,而是敛尸入棺,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或就岩石的裂缝和天然岩洞,将棺木抬进去,凌空悬置。广西西部地区石山耸立,岩洞遍布,当地壮族多选择临江的悬崖峭壁上的天然岩洞入葬死者。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壮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岩洞里,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死之后仍与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生活,同样要衣、食、住、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岩葬就成为壮族人特殊的丧葬方式。壮族人的岩葬方式起始于东汉时期,直到民国时期还在部分壮族地区流行。
塔葬。又称灵塔葬,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仪,只有少数的大活佛才能实行这种葬礼。塔葬是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根据大活佛、活佛、喇嘛的不同级别分别选择尸塔式、灰塔式、土塔式三种方式进行安葬。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