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彼岸花开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彼岸花开         发布日期:2024-12-07          查看:1467

昨天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反而是越久远的事有时记忆越清晰。如同在爱人身边不觉得什么,离得远了才知道相思苦一样。

人就是这样,一直往前奔刺,等稍微停顿一下,回过头去看,蒙尘的往事倒显得珍贵起来。这是时间给我们的馈赠。

前年采访李阳,那个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他是我兰州大学的师兄。时隔15年再见,他早已不记得我了,我却真切地记得当初他给我留下的青春记忆。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听说有李阳这么一个人,像个疯子一样,天天早晨在湖边扯着嗓子喊英语,据说这样能改变唇型,因为说汉语和英语的嘴唇形状是不一样的。

1990年春天,李阳在校园广告栏里贴出了一个启示,说要招学生,同时开办英语角。我立马颠儿颠儿地拿着5元钱去报名。在男生宿舍,终于见到了名人李阳,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儿,眉眼分明,看着特别有棱有角。我第一句话问他:你是中国人吗?他笑起来,没说话。接着我抱怨5元学费太贵,够我吃8顿兰州牛肉面。他接茬儿说:这还贵?等你上完我的课就不这么说了。

李阳的口才绝对一流,尤其在课堂上,讲的英语课让底下乌殃乌殃的一堆人听得都挺起劲儿。这家伙还擅长画漫画,用漫画讲解英语明显让英语不那么讨厌。记得有一堂课我答对了一个问题,他当场送我一本书做奖励。这本书到现在我还留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的英文版,扉页上李阳用英文写了一句话:外语是你最有力的武器。

那时正是外语发扬光大的时候,所有与外语搭界的玩意儿都特别受宠,谁要身边有个外国人朋友那绝对是让人仰视的,能学外语啊,还是正根儿,多不一般啊。那时校园里还有个男孩儿,据说从小在英国长大,说一口纯正的伦敦英语。这个留着旁克脑袋的小子天天跟一帮老外和女孩子混在一起,只要他走在校园里,一堆目光就贴上去,还准有人上前搭话。

而李阳的优势在于立足本土。有关李阳在外语方面的天才传说也流传得很广。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个传说是,李阳曾经到北京大学打出了一个条幅“打遍北大无敌手”,他站在一边等人来挑战,来了一个英语专业的,他用英语跟人交战了半天,眼看不相上下,他改用德语,人家退场了,来了一个德语专业的人,一会儿,李阳又改用日语。就这么翻来覆去,没人再来了,因为能够同时用几国语言交谈的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也因为他德语不错,有一次他跟着一个朋友去北京德国领事馆面试,结果他被人家给看上了。当然他没去,因为他志不在此。

这说明外语的力量还真是大啊!所以,他办的英语角我不能不去,说不定我也能发现自己在英语方面有天才潜质呢。

我的自我感觉非常好,甭管说得好不好,咱敢开口啊。看见有人就上去搭话,介绍自己哪个系哪个专业的,多么热爱英语,然后接下来就比较无厘头了,不相识的两个或几个人之间互相吹捧,细细想来也就那几句话:“哇,你太棒了!”、“是的,你很对。”、“OKOK!”……诸如此类,说的时候还得耸动肩膀,显得特别真诚和绅士。更多时候,我们围在李阳身边,试图多跟他学两招,但人太多,能把一句话说完整了就是幸运的。

现在再想起那时候的情景,忍不住想笑,觉得自己奋斗得还挺无畏。不过无畏本身就是青春的专利。我的室友月儿很鄙视我的精神,她非要把“How old are you”翻译成“怎么老是你”,以此反抗英语的压迫。不过她因为英语老是过不了四级而晚毕业两年。

英语带来的热情早已远去。就像李阳给我的最初印象远去一样。若干年后他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英语确实成了他的商业武器,让他奔波在各地。而过去瘦高的体型也已经发胖了。

彼岸花开,此岸凋零。我们记住的,永远是记忆中另一岸盛开的花朵,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温暖和热情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