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程登吉着,清·邹圣脉增补,宋欣、薛洪等注解,
《蒙学全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P710)
将属纩(1)、将易箦(2),皆言人之将死;作古人、登鬼箓(3),皆言人之已亡。亲死则丁忧(4);居丧则读礼(5)。在床谓之尸;在棺谓之柩(6)。报孝书曰讣;慰孝子曰唁。往吊曰匍匐(7);庐墓曰倚庐(8)。寝苫枕块(9),哀父母之在土;节哀顺变,劝孝子之惜身。男子死曰寿终正寝;女子死曰寿终内寝。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殇。自谦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母死曰失恃(10),父母俱死曰失怙恃。父死何谓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母死何谓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百日内为泣血;百日外为稽颡(11)。期年曰小祥;两期曰大祥(12)。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13),论丧之有轻重;九月为大功,五月为小功,言服之有等伦(14)。三月之服曰缌麻,三年将满曰禫礼(15)。孙承祖服(16),嫡孙杖期(17);长子已死,嫡孙承重。
注释:
(1)属纩:属:zhu,3;纩:kuang ,4;纩:新棉,古时病人垂危时,更衣后,将新棉置于病人鼻子之前,以验断气。
(2)易:换;箦:ze,2,竹席,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病危,他即让儿子换掉箦,换过不久,他就死了;后人即将“属纩”、“易箦”作为将要死亡的代称。
(3)箓:lu,4,人名登记册;古人认为人死之后,阎王要将之登记在册。
(4)丁:当的意思,遭遇父母身亡之事称丁忧,或称丁艰。
(5)读礼:《礼记·曲礼》云:“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
(6)语出《礼记·曲礼》:“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7)匍匐:本为伏地爬行之意,以《诗经·邶风·谷风》有“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故后人称吊唁为“匍匐”。
(8)庐墓:在父母的坟墓旁筑小屋守之。
(9)苫:shan,1,草垫;块:土块;古人礼仪之一,即父母亡故后,儿子在入葬期间,不能睡在寝室内,只能睡在草垫上,用土块做枕头,以表哀悼之意。
(10)怙:hu,1,恃:均为依靠之意;《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11)稽:qi,3,叩首之礼,颡:sang,1,脑门。
(12)期年:周年,两期:二周年。
(13)不缉:衣裳的边缘不缝合,犹如用刀斩断一般参差不齐;齐:缉边称齐;衰:cui,1,古人服丧时胸前所挂、以表哀悼的麻布条;斩衰、齐衰:丧服之中的两种最重的丧服,斩衰: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丧期三年;齐衰:孙为祖父母、夫为妻,丧期一年。
(14)大功、小功:五种丧服中的两种,用熟麻布制作,较齐衰布料细一点。九月、五月:均指服丧期限,为堂兄弟、已嫁的姑姊妹服,时间九个月,称大功;小功: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服,时间五个月。
(15)三月:指服丧期限,三月之服,五服之中最轻的一种,用细麻布制作,服期三个月,为高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服丧所用;禫:dan,4,禫礼,除去丧服的祭礼,此礼多在第二十七个月将满之时举行,故称。
(16)孙辈为祖父母服丧。
(17)嫡孙:正妻所生的长子之子,期服用杖的时间称杖期。
译文:
将属纩、将易箦都是说人将要死亡;作古人、登鬼箓都是说人已经死亡。父母死了,儿子就会觉得忧伤;居丧期间,恐怕失了礼节,所以要读礼。死了之后身体放在床上叫尸体,把尸体放在棺木里叫灵柩。报告丧事的书信叫讣,安慰孝子的书信叫唁。到有丧事的人家去吊丧叫匍匐,在坟墓傍边搭一间草屋住下守墓叫做倚庐。睡在草垫上,用土块做枕头,这是哀痛父母已经埋在地下;节哀顺变,是劝说孝子要爱惜身体,不因悲伤而生病。男子死了叫寿终正寝;女子死了叫寿终内寝。天子死了叫做驾崩,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做卒,士人死了叫不禄,普通百姓死了叫死,未成年的儿童死了叫殇。自己谦称父亲死了叫孤子,死了母亲叫哀子,父母都死了叫孤哀子。自己说父亲死了叫失怙,母亲死了叫失恃,父母都死了叫失怙恃。父亲死了为什么叫考呢?考就是成的意思,就是说父亲已完成了他的事业;母亲死了为什么叫妣?妣就是媲,原配的意思,就是说母亲能够与父亲的美德匹配。父母死后百日内的祭祀叫泣血,百日以外的祭祀称为稽颡。死后一周年的祭祀叫小祥,二周年的祭祀叫大祥。用粗麻布做丧服,左右和衣边不缝线叫斩衰,缝起来的丧服叫齐衰,这是说丧服有轻重之分。穿九个月的丧服叫大功,穿五个月的丧服叫小功。这是讲穿丧服也有等级伦次。穿三个月的丧服叫缌麻,三年的丧服期满举行祭祀叫禫礼。孔子认为孙子为祖父服丧,嫡亲长孙要用杖期;长子死了,嫡孙应该承重斩衰。
死者之器曰明器(1),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2),为扶痛哀之躯。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取乎桐;以财物助丧家谓之赙(3);以车马助丧家谓之赗(4)。以衣敛死者之身谓之禭(5);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琀(6)。送丧曰执绋(7);出柩曰驾輀(8)。吉地曰牛眠地(9);筑坟曰马鬣封(10);墓前石人原名翁仲(11)。柩前功布(12),今曰铭旌(13)。挽歌始于田横(14);墓志创于傅奕(15)。生坟为寿藏(16);死墓曰佳城。坟曰夜台;圹曰窀穸(17)。已葬曰瘗玉(18);致祭曰束刍(19)。春祭曰禴(20);夏祭曰禘(21);秋祭曰尝;冬祭曰烝(22)。饮桮桊而抱痛(23),母之口泽如存;读父书以增伤,父之手泽未泯(24)。子羔悲亲而泣血;子夏哭子而丧明(25)。王裒哀父之死,门人因废蓼莪诗(26);王修哭母之亡,邻里遂停丧柘社(27)。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28);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29)。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30)。
注释:
(1)明器:指冥器,随葬物品。
(2)哀杖:古人在父母初亡的三天内不进食,加上悲哭不已,身体会比较虚弱,需要手扶竹杖、或桐杖以支撑身躯,其杖即称哀杖。
(3)赙:fu,2。
(4)赗:feng,1。
(5)禭:sui,4。
(6)琀:han,2,今多写作含,古时有饭含之仪。
(7)绋:fu,2,牵引灵车的绳索,《礼记·曲礼》:“助葬必执绋。”
(8)輀:er,2,丧车。
(9)吉地:指风水较好的地方;牛眠地:事见《晋书·周访传》,传说晋代陶侃未作官时,遭丧事,未及下葬时,家中牛却走失了,后来有人告诉陶侃说,走失的牛水在山污中,将死人葬在那里,子孙后代可以做大官,由此后人即将坟茔之地称做牛眠地。
(10)鬣:lie,4,坟墓上封土时形成一种类似马鬃毛的形状。
(11)翁仲,传说是秦时的巨人。
(12)功布:葬礼中引灵柩的布。
(13)铭旌:即明旌,竖于灵柩之前以表明死者身份的幡。
(14)田横,秦末人,曾自立为齐王,刘邦建国后,田横率人占据海岛,刘邦即强召之,田横因耻于向刘邦称臣,乃自杀,其所率人马亦先后自杀,田横死后,其手下作《薤露》、《蒿里》两歌送哀,详见《史记·田儋列传》和崔豹《古今注》,是为最早的挽歌。
(15)傅奕:唐朝人,年八十五而卒,临死前曾为自己作墓志,详见《旧唐书·傅奕传》。
(16)寿藏:古代王官诸侯在生之时为自己预造的墓穴。
(17)窀穸:zhun,1,xi,1,窀,厚的意思,穸,夜,窀穸:长夜不尽的意思。
(18)瘗:yi,4,埋;玉:玉树的简称,典出《世说新语·伤逝》,比喻已死之人。晋代庾亮死后即将埋葬,友人何充叹息道:“瘗玉树着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19)致祭:到坟墓面前祭奠;束刍:一束青草。典出《后汉书·徐稚传》:相传徐稚听说大儒郭林宗母亲死了,乃赶去参加丧礼,但没有赶上,乃直接上坟,放下一束青草就走了,后世即以此作为坟前祭奠的代称。
(20)禴:yue,4。
(21)禘:di,4。
(22)烝:zheng,1。
(23)桮:bei,1,桊:quan,1,或作杯圈,以树枝条圈起来,加上油漆而制成杯子。
(24)口泽:唾液;手泽:手上的汗渍;意思是父亲读过的书,母亲用过的茶杯,都不忍触动,以表敬重,也怕触景生情。
(25)子羔、子夏,均为孔子的学生。
(26)裒:pou,2,王裒,晋时之人,其父王仪被司马昭杀害,王裒因此终身未仕,更因父亲死的十分悲惨,每当读到《诗经·小雅·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便痛苦不已,他的学生见此情景,也就不再读《蓼莪》了。
(27)王修:东汉人,七岁时母亲在社日[社日:祭土地神的日子]这天突然死去,翌年社日,他哭得异常悲痛,乡邻因此受到感动,也就停止了这年的祭祀活动。
(28)皋鱼:春秋时人。传说孔子到齐国去,途中听见皋鱼痛哭不已,乃询其缘故,皋鱼即历数自己一生的过失,孔子听后感慨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表示悔恨自己未能对父母很好地尽孝。
(29)椎牛:杀牛;逮存:趁父母在生之时;传说曾子读《丧礼》时,忽生感触,慨叹道:父母离开我们再也回不来了,想奉养父母时,可惜他们已经亡故了,与其杀牛来祭祀,还不如趁着他们在生时杀鸡买肉给他们享受呀。
(30)慎终:指严肃认真对待父母的丧事,追远:意为时刻不忘祭祀祖先。
译文:
死者的陪葬器具叫明器,意为用神明的方式来对待死者;孝子用的丧杖叫哀杖,是用来扶持孝子哀痛的身躯。父亲的节操体现在外面,所以裘杖是用竹子做的;母的节操体现在家里,所以丧杖用桐木做的。用财物帮助丧家治丧叫做赙,用车马帮助丧家治丧的做帽。赠送衣物装殓死者的尸体叫禭,用玉塞实死者的口的叫焓。送死者去安葬叫执绋,灵柩用车送出去叫驾輀。吉祥的坊地叫牛眠地,古代的坟都筑成马鞍形,所以修坟墓又叫马鞍封。在坟墓前立一个石人,托物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取名翁仲;在灵柩首挂一块布,布上面记载死者生前的功德,叫铬旌。哀悼死者的挽歌是从汉朝的田横开始流传的,墓志是汉朝的傅奕首创的。生前筑的坟墓叫寿藏,用来祈盼自己长寿,收藏体魄;死去的人的坟墓叫佳城。坟盘像城台一样,所以叫夜台,墓穴又叫窀穸。已经埋葬叫瘗玉;前去祭奠赞美死者,轻薄的祭祀像一束青草一样,所以叫束刍。春天祭祀叫禴,夏天祭祀叫禘,秋天祭祀叫尝,冬天祭祀叫烝。用母亲生前用过的杯子喝水,不免怀抱痛苦,因为母亲的口泽还残留在上面;读父亲曾读过的书本,又增加了伤悲,因为父亲留在书本上的手迹没有消失。春秋时的子羔,父亲去世后非常伤心,眼睛哭到流血;子夏的儿子死了,他把眼睛都哭瞎了。晋朝的王裒对于父亲的死很哀伤,他每次听到《蓼莪》这首诗时都会感到悲伤,他的门人因此取消读这首诗;三国时侯王修的母亲在社日那天去世,王修非常伤心,痛哭不已,第二年的社日,左右邻居怕王修触景生情,引起伤感,把乡村里的社祭活动都停止了。树要静止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吹,儿子想要供养双亲,而父母已去世了,这是臬鱼在父母死后说的话;与其宰杀牛到父母的坟前祭祀,还不如乘父母活着时杀鸡、杀猪赡养他们,这是曾子读《礼记》所引发的联想。所以做儿子的应当知道树木的根本,水的源头;一定要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祭祀祖先的礼节。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