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豪言:“阿里巴巴从成立的时候开始,就定下原则,绝不允许用资本来控制公司,从来都是资本围绕着优秀的企业转,而不是企业被资本耍于股掌。”马云与众多的阿里高管也不止一次的对外表态:“阿里巴巴不缺钱,赢利上市不上市对我们来说兴趣不是很大。而且我们现金充裕,整体盈利状态也很好,还赚到了足够的眼光,根本不需要上市。我们甚至可以利用没上市的所有优势。” 那么如今,为什么阿里巴巴会被卷入上市旋涡呢?马云驱赶阿里巴巴上市的动因到底是什么?
上市是为了圈钱,这是业界的一个普通性判断,然而阿里巴巴缺钱吗?回望阿里巴巴的成长过程,资本一直伴随左右,从其成立之初到2004年,阿里巴巴就先后获得过软银、富达创业、高盛、等多家风险投资商共计超过8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而在2005年,也就是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同时,杨致远更是直接向阿里巴巴注资2.5亿美元,软银也以可转债券形式注资3.9亿美元。在大量外来资金支持的同时,阿里巴巴的自身业务也是蒸蒸日上,据网络分析师吕伯望分析,阿里巴巴B2B业务去年的收入应该在10亿—20亿元人民币之间,B2B业务的毛利率应该在60%—70%之间,净利润应该会有3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仅阿里巴巴自身业绩造血一年就有好几个亿人民币。
基于这样的判断,可以说作为B2B的阿里巴巴是良性发展,确实作为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的其他非B2B业务,如C2C淘宝、支付宝等却一直在依赖阿里巴巴投入运营,这让很多人认为阿里巴巴上市是为了资金压力,但笔者认为,淘宝目前占据国内C2C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而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也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笔者相信,凭借这样的市场地位,赚钱和盈利只是早晚的问题,比如支付宝就在试探对外部商家收取服务费,比如淘宝完全可以凭借消费类广告去获得收入。而在上市后,阿里巴巴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将更好帮助淘宝、支付宝更快发展,最大胆的猜测,他们甚至可以考虑去海外发展。阿里巴巴上市不为钱的另一个佐证是,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在和香港联交所谈判时,甚至不愿意拿出25%的股份去面向公开市场,而只愿以20%甚至更少的股份拿去上市。
为什么选择香港,而非海外纳市呢,主要是因为阿里巴巴B2B业务是中国独有的,记得马云曾讲述开办阿里巴巴时的经历:“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我发现90%的演讲者是美国人,90%的听众是西方人,所有的例子都是ebay、雅虎这些美国企业的。我认为亚洲是亚洲、中国是中国、美国是美国,中国的电子商务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中国人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虽好,但却不一定会为华尔街等资本青睐,张朝阳、陈天桥等都曾经对华尔街资本嗤之以鼻,就是明例。但无论在哪里上市,上市行为本身就是一次提升,一次公司化运做透明化的提升,一次业务走向国际的提升。“更好地国际化”,可以看做是阿里巴巴上市的第二大动因。
为国际化运做阿里巴巴,马云至少做了以下几步,首先将阿里集团的整体构架进行调整,以“达摩五指”的方式,重新梳理了阿里巴巴(B2B企业对企业)、淘宝网(C2C个人对个人)、雅虎中国、支付宝、阿里软件彼此间的关系,即彼此在财务上独立核算、独立运营,各个子公司员工只拥有所在业务公司的期权。其次前美国沃尔玛百货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全球采办总裁崔仁辅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出任阿里巴巴B2B公司和淘宝网董事,这实质是为“淘宝定位零售业,竞争于沃尔玛、国美等零售巨头”做铺垫,也为B2B、B2C、C2C之间的相互融合转化提供条件;最后,马云将成为软银集团第四位独立董事,为今后开设日本公司,整合雅虎美国以及雅虎日本资源提供了想象空间。
促使阿里巴巴上市的第三大动因可能就是马云需要通过上市来提高阿里巴巴在国内B2B,甚至世界电子商务格局中的形象,加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马云而言,B2B业务是旗下最为成熟的业务,先上市可以保证股票足够好,这也可以对阿里巴巴的后续业务有很大的帮助。此时决定上市说明马云还是深知中国电子商务当下仍只是冰山一角,远没有达到阿里巴巴一家独大的程度,他必须有大的动作。只有把整个行业做上去,B2B老大的地位才有保证。”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吕伯望这样分析。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马云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梦的终极追求,“要让世界各地的商品通过阿里巴巴平台卖到世界各地去”,卫哲的话不过是这一梦想的国际化翻版,但无论如何,未来阿里巴巴B2B的成功上市,必然会冲击国内整个电子商务环境,从而深远影响整个互联网经济格局,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