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仪是丧葬礼仪中的最后一部分。祭祀礼仪所延续的时间较长,甚至可以伴随着人的一生。祭祀就是按一定的仪式,向神灵的致敬和献礼,通过自身与神灵的沟通,以达到得到神灵福佑的目的。
祭祀的起源:按照清康熙字典的解释。“祭”的意义有二:一是“祭祀也,——以手持肉。”“祀”有献祭鬼神”之意,故“祭”是以手持肉来献祭鬼神。二是指“祭者”与鬼神“相接”,即由活人向已死的鬼神做宗教仪式的献礼。
1,忌日祭:是指为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父母去世的周年纪念日称忌日。除服以后,每逢忌日禁饮酒作乐,这一天死者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为死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知情。
2,春节祭祖: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
3,上元节祭: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这一天,按习俗民间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因此“上元节”是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也称灯节。
4,中原节祭:即农历七月十五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5,祭祖节祭: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黄米)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烧衣节”,“寒衣节”。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