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清明征文:游子近乡怯(季承)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清明征文:游子近乡怯(季承)         发布日期:2024-12-24          查看:864

一九四九年新政权建立后,父亲先后五次回老家。分别是1973年、1982年、1991年、1997年和2001年。最重要的有三次,分别在1973年、1982年和2001年。留下文字的是后两次。

2001年,父亲九十大寿,山东老家政府邀请他回家乡,为他举办了非常隆重的祝寿活动。他回来后写的《故乡行》,就是记录这件事情的。我感觉他写得很放开,嬉笑怒骂,汪洋恣肆。他对当地政府过于盛情的接待很不适应,既有某种被人簇拥的兴奋,也有清醒的讽刺。他在这里面对家乡感情的表达还是很充分的。

《返乡十记》这一组是一九八二年写的。原计划写十篇,最后只完成了三篇。父亲对家乡了解得并不多,因为他六岁就离开了。一直到一九八二年,这恐怕是第一次比较充裕放松地去老家访问。一九七三年我们去过一次,仅到了临清。这次去的地方比较多,临清、聊城都看了一下。对他来讲,这是一生里头对老家很重要的一次访问。

当时,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政治气氛逐步宽松下来,他的“政治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心情舒畅。有了空闲,父亲心里那股怀乡之情就奔涌而出了。这个时候,他便想回去看看,毕竟那么多年没回家乡了。从家乡回来,他口头讲得很少,多半是写文章,让大家去念他的文章,一般他都是这个习惯。我觉得写得很真实、很生动,文章看起来很亲切。比如说《五样松抒情》这篇。后来我去过一次,我一看,确实像他讲的,五样松很特别的。一棵树竟然有五种叶子,有松树叶,有柏树叶,还有不同形状的松树叶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至今也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父亲一九八二年去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株松树保护得怎么样。今年我去,看到它的情形很不妙,因为保护得不好,恐怕要死掉了。好多枝干都枯萎了,剩下活的不多了,我还特意照了相。这是临清很少的景致之一,我觉得应该加大保护力度。

这组文章表达的就是很朴素的热爱家乡的那种感情,他坦白自己对家乡并不是很了解,但他生在那个地方,有这么一种感情或者是概念:这是我的家,这儿让我感到亲切。临清,因为小的时候没去过,他主要是在村里头活动,所以他对土地、池塘、树木、街道都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到七十一这个岁数回去,他是抱着一种眷恋的心情的。

一九七三年那次,我是跟着回去的。我奶奶的坟在我们家旁边,很近,一走就走去了。走去了父亲就在那儿磕头,我也跟着磕头。那时候,没有复杂的仪式,也没有上供很多东西,因为家乡太贫穷了。奶奶埋在家庭墓地里,祖父的墓都在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父亲下葬的地方。奶奶是土坟,周围树很多,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父亲小时候因为躲妈妈而跳下去的那个池塘。父亲表情沉重,眼泪倒是没有。人很多,没有哭。八年未见母亲,天人两隔这个情结,对他来讲是毕生说不完的事儿,他一直在悔。

他讲得最多的是母亲的坟。那时候,池塘还有水,现在已经干了。在当地,水很金贵,今年为了迎接父亲骨灰回家,政府又花钱给池塘灌满了水。父亲还给我们介绍了家里的三棵枣树。小时候,他经常捡地上掉下来的枣来充饥。他带我们看当年吃水的那口井,他还特意到井里头打了一挑子水,当然靠别人帮忙,其实他不会操作。水打上来以后,他想担到我们住的地方,结果却站不起来,最后是我挑回去的。

说是故居,实际上过去真正的东西都没有了。县里从当地百姓家里收了一些旧家具摆着,八仙桌、太师椅、条几,还有帽筒等,也有些装饰。我去看了看,确实挺古老的,睡床是带顶棚的那种……我想年代至少应该是清末民初这个时候。看上去像过去的东西。房子倍儿新的,里头的家具,风箱以及好多坛坛罐罐却还是老东西。

房间里没有书,就在商店里买了几幅字画挂着,都是现代的玩意儿,也没什么意思。就那院里头保留的三棵枣树,是原来的。它长得很慢,看起来并不太大,但确实是原来的,至少有一百年了吧。一年结不了多少枣。这几棵枣树,因为一直暴露在外头,什么人都可以去爬上爬下,打枣啊,长得并不好。

现在修了院子后,慢慢会长好,会长得旺盛一些。远处有片枣树林,是大户人家的,掉在地上的枣比较多,父亲小时候就钻进去捡地上的枣来吃。现在枣林还在。

原文地址:
http://newspaper.jwb.com.cn/bhzb/html/2011-04/01/content_639357.htm

 

季承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1935年生,毕业之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高级工程师,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与李政道有着长达三十年的紧密合作。

 

“清明忆亲情” 征文启事

2011年清明,天津市公墓与《渤海早报》主办“清明忆亲情”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来稿须为追忆亲人、感念亲情之散文。

作品请发至邮箱zzxboo@yahoo.com.cn(标题中请注明“清明忆亲情”字样);或来函寄至: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358号今晚传媒大厦1005室渤海早报副刊编辑部,邮编300100。 

我们将择优于清明前后刊登。来稿时间自即日起至清明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