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梦见母亲,依然笑着,牵着我的手,躲避着嶙峋的礁石,在湍急的潮水中赶海。海无边,天作岸。母亲走了多年,留下来的是不尽的思念。
母亲长得很瘦弱,身材也略显矮小。她没有被贫困和孤苦所压垮,真令我吃惊。凉水湾在辽东半岛南端,离大连城七八十里远,不算大,拢共只有七八十户人家,离县城足有百十里地,是个偏僻闭塞的小渔村。在这样的小渔村里,父亲打了鱼虾,自然无法直接卖掉。母亲便装满箩筐,赶往二三十里外的山里去赊账。在那些离海较远的村落,她把鱼虾什么的送到人家,求人家收下,然后就走。到了年关根底,母亲又挨家挨户去收账。据说好的年景能收上四五成,而差的年景只能收上一两成。其余的母亲也无法再要,只好算做送了人情。
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村落的许多老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母亲的善良。他们对我说,你母亲来收账的时候,从不计较,给多给少全凭人家的意思,那些年没少吃她送来的鱼。
我为母亲自豪,能让这么多人记了这么多年,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
在母亲精心操持下,我们全家总算有了家的样子。后来,又省吃俭用盖起了五间草房。凉水湾的草房很独特,山墙是用石头砌成的,而屋顶是用晒干了的海藻苫盖的。那时候,能住上五间草房确实是件让人眼热的事情。可没过几年,母亲却把其中的两间拆掉卖了,这是为了供大哥上中学。大哥果真不负众望,后来终于考上了很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是凉水湾有史以来第一名大学生,而他的母亲却不识字。母亲对知识的尊崇与渴望,不仅影响了我的大哥,也影响了我们其他几个兄弟,后来我们家又出了两位大学生,绝对与母亲的影响有关。
母亲生我的时候,是一九六三年初,农历是腊月二十四,就快要过春节了。可在我们家,却毫无添丁的喜庆,相反倒平添了些许的哀愁和凄凉。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之中,家里穷得连一块布也找不到,裹着我的竟然是一张牛皮纸。村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到乡上软磨硬泡,好不容易“救济”来了十尺白布。
母亲当时正患浮肿,很厉害,几乎无法走路,根本无奶可吃。我能否活下来确实让人担忧。正巧,县城里一位名叫大贵的工人夫妇没有孩子,辗转托人找到我家,想把我抱走抚养。本来是说定了的事情,但就在要抱走我的那天,母亲却反悔了,死活不放我走。她说,我能养活他!能养活他!你们谁也不能把他抱走!母亲泪如雨下。母亲把我紧紧抱在怀里不肯撒手。母亲发誓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就不会让我饿死。
母亲为了我能够活下来,付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艰辛。在月子里,她就钻进齐腰深的海水里捞海菜,回家煮着吃。那可是严冬的大海啊,海水冰冷刺骨,母亲竟然忍受了下来。而那时候,海也穷极,海菜也不是每天都能捞得到的。母亲即便自己饿着,也要把我喂饱。母亲就是在那时候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的。
母亲是在一九七二年的秋天病倒的,先是被送到了乡里的小诊所去抢救,当天又转到了县城的医院。母亲离开家的时候,还能说话。她把我叫到土炕前,用手擦掉我的眼泪,说,等妈妈治好了病,回来攒钱给你买一本字典。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很想有一本学生用的小字典,价钱是一元二角。在当时,一元二角对于我们那样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母亲是被一辆牛车拉走的。车轱辘是用木条当辐条,然后再用铁皮箍上一圈的那种,走起来嘎吱嘎吱乱响。几天后,我被父亲带去县城医院,母亲已无法说话了,但神智还清。母亲抓住我的衣服,泪水滚落下来。她蠕动着嘴角,很想对我说些什么,但终于未能说出来。母亲又摸索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只青苹果,塞给了我。那时候,苹果还没有熟。这只青苹果是同室的病友送给母亲的,母亲舍不得吃,特意留给了我。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的礼物……
母亲又被牛车载回了小渔村。牛车颠簸起来,依然嘎吱嘎吱的乱响。母亲的腿依然浮肿着。但她却不再会走了。她长眠于张家的坟地里。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还不满十岁,是个令人牵挂得丢不下的年龄。我不敢想象没有了母亲还怎么活下去。那个瑟瑟的秋天流尽了眼泪。母亲下葬那天,父亲没有去坟地。三天后,他去了,独自一人守候在母亲的坟头。我去找他的时候,天已黄昏,父亲默然地望了我半晌,才哽咽着说,你妈妈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我也哽咽着说,我知道。我知道在我的身上,凝聚着母亲最真挚的企盼。
母亲这一生虽然极其平凡、极其渺小,但我却在母亲的身上读懂了许多无言的教诲。我时常真切地觉得,母亲就仿佛是一座奇异的峰峦,激励着我去跋涉、去攀援。去追寻属于我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或许也正是母亲的愿望。
原文地址:
http://newspaper.jwb.com.cn/bhzb/html/2011-04/03/content_640170.htm
张永琛简介:
张永琛,大连凉水湾人。1984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8年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任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专业编剧。作为炙手可热的剧作家,他被媒体称为当今中国国内最具实力的四大编剧之一。
2011年清明,天津市公墓与《渤海早报》主办“清明忆亲情”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来稿须为追忆亲人、感念亲情之散文。
作品请发至邮箱zzxboo@yahoo.com.cn(标题中请注明“清明忆亲情”字样);或来函寄至: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358号今晚传媒大厦1005室渤海早报副刊编辑部,邮编300100。
我们将择优于清明前后刊登。来稿时间自即日起至清明节止。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