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时节,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无不感到温暖舒畅。每当我深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总关不住一怀轸念的涌动,因为我的双亲都是在春季里与世长辞的,而且走的又是那么不寻常……
我爸爸是相声老艺人马三立,生于1914年农历甲寅年八月初六,逝于2003年2月11日,享年90岁。爸爸一生命途多舛,但他做到了“为大众欢笑倾其所有”。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荣誉——德艺双馨。常听人说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会有一位甘于奉献的女人,我妈妈就是名符其实的这样的女人。
妈妈甄惠敏生于1917年农历丁巳年四月十六,逝于1984年3月10日,享年68岁。妈妈一生悲多于欢﹑离长于合。我想用64个字来概括妈妈的人生那就是“离乡背井困惑了她;畸形家庭委屈了她;艰苦岁月消耗了她;水灾战乱折磨了她;‘反右’、‘文革’伤害了她;株连全家煎熬了她;长年劳累拖垮了她;严重疾病吞噬了她 。”
相濡以沫五十载
妈妈16岁逃荒到天津,转年嫁到马家。从一个朴实无华的农家少女瞬间成了应对八方的家庭主妇,而且在天津又独自一人举目无亲,内心的彷徨是可想而知的。不久妈妈便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复杂而多事的家庭,早已认定这个家唯一的希望就是丈夫。经过四分五裂的变革,一年后,高筑的债台重重地压在爸妈身上。爸爸在外挣钱,妈妈在内治家,勒紧腰带艰苦拼搏三年时间还清债务。如果说撑起一个家庭不容易可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就更难以估量和抵御。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文革”、下放农村,再加上1939天津闹大水,1976年大地震……天灾人祸使这个家多少次险象环生,而大多数时间都是妈妈独当一面。别说是妇道人家的血肉之躯,就是块钢铁也磨平了棱角。妈妈在天津曲艺界是有名的贤内助,这对爸爸来说是幸运和幸福的,也是感动和感激的。妈妈对爸爸来说就是空气、阳光和水。
1982年妈妈病倒了,爸爸想重新夺回流逝的时间,除了必要的演出和会议,日夜守在妈妈身边,饮食起居服侍得细致周到。这段厮守是古稀老伴之间一种爱的呼唤,是皓首伉俪情感生活中最高境界的一种和谐之声。
妈妈去世后爸爸独自生活了19年,也是爸爸的墓碑和妈妈的墓碑并立的19年。
任劳任怨顾大局
为了爸爸和这个家,妈妈一直没有参加过工作,围着锅台转了50年。众多家人衣裳被褥的缝补拆改,棉衣棉鞋的手工制作…… 妈妈戴顶针儿的手指早早的畸形了。十多口人吃饭,妈妈一上午烙了一大摞饼足有一尺多高,一顿饭后所剩无几。十九年里生了我们姐弟八人,先天给我们骨肉后天喂我们乳汁;从小到大抗病避险抚养成人,付出了多大的体力和精力。五十年来妈妈顶门立户处理了多少棘手的事、独立思考化解了无数复杂的局,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不发半句牢骚。
1951年刚刚送别了参加第一届赴朝慰问团的常、程二烈士,爸爸就主动请缨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妈妈忍着生死离别的心痛没有拉爸爸后腿 ;1984年3月9日晚妈妈生命垂危已离不开氧气。此时多需要爸爸在身边,可爸爸早就接受了市里下达的任务参加在第一工人文化宫举行“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募集资金”的义演。当爸爸凑到妈妈耳边商量此事时,妈妈慢慢睁开了眼看看爸爸费力地说:“一定……要去。”爸爸参加了演出,妈妈慢慢闭上了眼,这是真真切切的生死离别。
目不识丁多智慧
妈妈没有文化但她渴望识字,1953年她如愿以偿地参加了扫盲班,每天2小时、 三个月一期。妈妈还当上了班长,她总是提前做好家务从不缺课,而且结业考试成绩很好。由于妈妈刻苦勤奋加上爸爸的辅导,她在短时间内认识很多字,甚至能试着看报纸。
“文革”时期,两位教师强住我家一间房结婚,住房用电用水都不交钱,可他们生小孩时,妈妈还帮产妇做饭、送开水。就这样他们出来进去还趾高气扬!我想不通。妈妈说:“现在外边都这样,这是‘潮流’。好在房子还没让交公。”后来才体会到妈妈看得远、说得准,妈妈说的“潮流”就是“文革”中的一种“思潮”,在当时不少人的思想被扭曲。
家和邻睦万事兴
妈妈性格温顺待人热情态度和蔼甚至从来不大声说话。嫁到马家后妈妈就用礼貌、勤快、节俭来感化馋懒刁顽的后婆婆和维护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不散架;爸爸在外面受气或遇到烦心事回家免不了发脾气,妈妈从不计较还想方设法开导、 劝导,使爸爸心气平和下来。凡事妈妈都以身作则,一生保持朴素节俭,生活上吃饱穿暖没有什么额外要求。爸爸的徒弟对妈妈既尊重又信任,他们的“私房钱”都愿意交给妈妈保存。1939年天津闹大水,家里的东西都顾不上,可徒弟们的积蓄分毫不差,连包儿都是原来的样子。
好事也出门,邻里街道谁不知道妈妈的为人和工作能力,公推她为居委会调解主任。多年来妈妈的“与人为善秉公办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赢得了群众称颂口碑载道。
妈妈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千万个妈妈中的一员,妈妈的遭遇与作为也许是同时代家庭主妇未曾感受过的。我心疼妈妈、我怀念妈妈。
无数中外诗人都豪迈地把祖国比作母亲,我们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妈妈是光荣、神圣和伟大的化身!”
原文地址:
http://newspaper.jwb.com.cn/bhzb/html/2011-04/04/content_640500.htm
2011年清明,天津市公墓与《渤海早报》主办“清明忆亲情”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来稿须为追忆亲人、感念亲情之散文。
作品请发至邮箱zzxboo@yahoo.com.cn(标题中请注明“清明忆亲情”字样);或来函寄至: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358号今晚传媒大厦1005室渤海早报副刊编辑部,邮编300100。
我们将择优于清明前后刊登。来稿时间自即日起至清明节止。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