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清明征文:童年的驴皮影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清明征文:童年的驴皮影         发布日期:2024-12-24          查看:1036
清明节是个容易勾起人回忆的日子。年纪越大,就越想起小时候的事。这不,就想起了小时候玩过的驴皮影。

1944年秋天,10岁的我到了骆家。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整个人都没着没落、心神不安,天一黑就想家。可是父亲早就不在了,母亲把我送走了,又不知道想谁好,很茫然。天黑得越来越早,院门紧锁又不能出去玩,别提有多难受了。

那时西开教堂所在的独山路上有两条胡同,明德堡一条和明德堡二条,其中明德堡一条是个死胡同,骆家就住在胡同右手边最里面的那扇门里,算是明德堡一条3号。骆家的独门小三合院是从教堂旁边的一户有钱人家租来的,北面是一厅两套间的三间正房,东西各两厢房,居住环境在当时来说算是不错了。

骆家最早不住这儿。1936年,年方21岁的骆玉笙老师刚从济南到天津,怀里抱着她才6个月的儿子,跟着来的还有骆老师的叔叔骆彩泉(我叫他爷爷)、骆老师的弟弟骆树清(我叫他舅舅)、我大姐友琴、二姐侣琴、孩子的奶娘和她拉车的老伴。全家8口人临时安置在天翔市场居住,但总不是长久之计。我爷爷天天出来寻觅房子,有一天走到西开教堂,眼前一亮,再往里走,看到胡同口正有人在贴寻租启示,爷爷赶紧说,“你别贴了,我先看看吧。”来到明德堡一条3号的小院一看,就相中了。这小院在死胡同里,首先安全——那个年代的人活得提心吊胆的,尤其艺人,看起来花枝招展,其实那点钱都穿在身上,最怕被偷了抢了。院子本身又干净齐整,就租了下来。当时哪有钱啊,打济南远道而来,多亏天津的同行们帮助维护,再加上老天赐了一副好嗓,骆老师在天津一炮打响,全家人才总算安定下来。这都是我后来听骆老师说的。

等到我来到骆家的时候,骆老师已经30岁了。旧社会的艺人,每天等米下锅,得天天找剧场卖艺。骆家人最多时有11口,骆老师的负担很重,所以她很早就开始谋划怎么养老。艺人没房没地,只能多养几个孩子,这才收养了我。我是骆老师亲自带回来的,所以她特别偏爱我。但我刚到骆家的时候心里难受,又哭不出来,骆老师真怕我闷出病来,全家人都想着法地哄我开心。骆老师的儿子跟我同龄,家里新来了个小朋友,又是女孩,他可高兴了。男孩都知道让着女孩,他当成宝贝的小人书、纸片儿,都拿来给我看,还给了我几本小人书,跟我一起拍纸片儿、弹崩豆。我们家是艺人家庭,又是外地来的,街坊邻居都不愿意搭理,所以平时根本不让孩子出去院门外。于是爷爷就有意地总带我们出去逛。

当时西开教堂附近有一座桥,桥下是一条发臭的小水沟,滨江道上有趟绿牌电车,每天从这座桥到老光明电影院之间往返。绿牌电车路上停两站,车票两分钱一张。爷爷就带着我跟骆老师的儿子,坐绿牌电车到劝业场一带去。劝业场、泰康商场、天翔市场里面都有好多剧场。我们就是在天翔的屋顶,看到有人耍驴皮影。以前从没见过驴皮影,我们俩孩子连窜带蹦跟疯了似的好奇,爷爷就带我们去了后台。那年代演驴皮影的都是穷苦艺人,大晚上拉一幅白布帘,点上一盏昏暗的小灯,就开演开唱。那唱腔有一种独有的旋律,乡土气特别浓,听起来很鲁,有民间的苍凉风味,我到现在都爱听。演驴皮影的艺人看有人带孩子来后台,就拿给我们好些个驴皮做的小人儿,插旗的、拿大刀的,都是戏里的人物,但不知到底都是什么戏里的什么人,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是人家送的还是爷爷买的。当时那点灯光晦暗不明,人家把驴皮影一递过来,我吓得赶紧往爷爷身后藏,特别害怕,不敢拿。男孩儿胆子大,把那一大抱驴皮影都拿了过来,放到盒子里带回家。

这是1945年夏天的事情了。每年一到夏天,家里就有捧骆老师的人送来天棚,农历五月在院子里搭好,八月拆掉,全家人就在天棚下面乘凉。这一年,爷爷常把大人们都招呼到院子里来,看我们俩孩子演驴皮影戏。我俩也不嫌热,在窗户外扯上一块白布,自己关在屋子里点上灯,不会唱人家那戏词儿,就连喊带叫唤的,耍开了。听到我的笑声,看到我玩得开心,骆老师全家人知道,我终于打开心结,把最难熬的那个坎儿迈过去了。

原文地址:
http://newspaper.jwb.com.cn/bhzb/html/2011-04/05/content_640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