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入殓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三天,即小殓后的第二天上午举行,“死三日而后殓。”为什么非在死后三日才能入殓呢?“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呆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这礼制也”(《礼记·问丧》)。这里明确说明了“三日而后入殓”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假死,等人复活。古代医学不发达,以“断气”(即停止呼吸)为死的标志,而事实上有的人虽然暂时停止了呼吸,但实际上还没有死亡,有可能苏醒过来。古人不明白,认为灵魂还会归体,人还会活过来,于是断气后要等待三天才予入殓,等其复活。在人断气后,古代还有一个“招魂”仪式,叫做“复”。《礼记·礼运》:“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呼吸停止以后又复生的事并不稀奇,因此三日大殓的礼仪可能是经验累积而来。另外,在这段时间里,丧家还可以准备丧葬用品,等候远方的亲人来到。现代医学发达,民间一般在确定死亡之后,第二天上午入殓。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