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孝:殡葬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孝:殡葬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         发布日期:2024-12-13          查看:1293

    殡葬是指人类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活动。但是,这一活动不仅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某种生命观念,而且本身还深刻、全面地体现了人类的这种生命观念,如灵魂观、神鬼观、孝道观等。中国的殡葬文化植根的观念基础是什么呢?是孝道。我认为,孝道观是中国殡葬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一切殡葬活动、器物、设施、礼仪都是围绕着孝道来进行的;由它们所构成的殡葬文化,其精神内核都是孝道。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殡葬活动产生于孝

    人类之初,人死则弃之山野,委之沟壑,与草木同朽。孟子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孟子·滕文公上》)其子女不忍心自己的父母死后如此,于是便产生掩埋遗体等殡葬活动。这就是孟子说的:“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藟糸}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说,子女在看到父母的遗体被狐狸咬吃、苍蝇蚊子咀吮时,不仅额头流汗,且只敢斜望,不敢正视。这种流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哀痛表达在面貌上的。于是就回家取了锄头畚箕把遗体埋葬了。换句话说,殡葬活动是由于子女不忍心亲人的遗体遭虫蚁野兽的恣食而产生的。可见,孝心是产生殡葬的基础。

    比如,中国人对葬的本质的理解说明了这一点。《礼记·檀弓上》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埋藏就是把先人的遗体藏起来,让他们难看的样子不让人看见。给他们穿衣饰身,殓以棺椁,其动机都是出于爱亲的孝心。

    墓葬形式的变化,也说明殡葬活动源于人们的孝心。在中国,早期的埋葬,“不封不树”,无以识别。《周易·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就是不堆土;不树,就是不种树。“不封不树”就是既不堆坟作标志,又不种树加以识别。这样后来就不可能祭祀。《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解释自己为什么要给父母筑坟堆时说,“(孔子)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孔)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高)四尺。”孔子说自己是四方周游者,起坟堆是为了日后辨认。后世学者也大体以这一说法作为中国殡葬史上“坟的起源”的权威解释。也就是说“古墓不祭,不封不树”状况很难让人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于是,才有了坟。这说明,墓葬形式也是孝心使然。

    二、殡葬礼仪的精髓是孝

    殡葬有非常繁复的礼仪,但是礼仪不是无意义的,它们都体现了人们的某种观念。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也就是说,礼不只是玉帛之类的礼物,而是其内在的情感。所以,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与其礼数周全,不如情感悲伤。殡葬礼仪而言,其最终的观念是孝。可以说,一切礼仪无不是围绕着孝而产生、形成、制定的。

    比如说,三年之丧。为何守丧要三年?因为儿女要经过父母哺育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报答父母的这种养育之恩,所以,才要守孝三年。所以,三年之丧是为了尽孝才有的礼俗。

    再比如,孔子的学生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为什么丧事要致悲哀之情,但不要过分呢?因为过分悲哀会伤身害体,无法把父母的事业承传,无法承担父母的使命,也是不孝。因此,操办丧事应有两个原则,一是悲哀,而是有度。过分悲哀,有损身心,也属不孝。《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强调的也是这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毫无疑问,都是根据孝道来制定的。

    三、殡葬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尽孝的需要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根据父母的存殁可以把儿女尽孝的方式归纳为两种:生前尽孝和死后尽孝。生前尽孝强调奉养,使父母得以颐养天年。死后尽孝一方面强调让父母获得哀荣,另一方面通过生者的殡葬行为使父母的生命在精神和情感上得以延续。殡葬业满足的是人们在父母去逝后尽孝的需要,它是尽孝的重要表现和基本要求。

    孔子在谈到如何尽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葬、祭都是殡葬之事,可见,殡葬在尽孝过程中是何等重要。殡葬业产生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在父母去世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表达自己的孝心。可以说,孝是殡葬业存在的观念基础和精神内核,也是指导殡葬业发展的最终依据。殡葬业的一切活动都是满足人们尽孝的需要而展开的。

    因为死后尽孝是尽孝的重要表现和基本要求,所以父母去世后仍然要像他们生前一样侍俸。孔子还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亡”即殡葬之事,孔子认为应该像生侍父母一样对待已故先人。此意很明确,在父母死后按礼的要求对待父母是一个人尽孝的途径。而且,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还要像父母活着的时候一样对待,只不过对待和侍俸的方式不同而已。

    只有对父母去世后做到尽孝心,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才算完成了对父母的义务。《孝经》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第十八章》)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去世时以最悲痛的心情去办丧事。这样,人民就算尽到了根本的责任——孝道。生前奉养,死后安葬、祭祀以表面悲痛之情,父母的生死大事才算安排完备,孝子对父母的侍奉才算完毕。

    因此,以满足人们对父母去世后尽孝之需要的殡葬业是何等重要。很多人不理解死后尽孝的意义,因而也就不能理解殡葬业的意义。他们认为人都死了,为什么还要这么隆重地对待,只要生前侍奉好了不就行了吗?这种理解错了,他们没有理解殡葬在生命传承中的意义。父母害怕他们死后如灯灭,希望死时儿女们留恋、不舍,希望死后能被儿女记住、怀念,这是人之常情。儿女们也希望通过殡葬活动满足父母的心愿,表达孝心,这也是人之常情,是生前情感的延续。因为人生前的感情不可能在死后就突然嘎然而止,它有一个逐步缓冲和减弱的过程。应该说,会在生前好好尽孝心的人,在其死后就更加需要表达悲痛的途径,反之亦然。而且,通过这一系列的殡葬活动的参与,也能让子女理解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受父母生命在自己身上的延续。所以,殡葬业不只是处理遗体的行业,它是满足人们孝心需要的行业,因而也是生命承传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