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事项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包含着许多可以被解释的内容,而这些解释的内容,就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传说故事;它的传播与传承,有力推动了我们的传统能有效运行与健康发展。特别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插柳”、“清明戴柳”的谚语,是在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也是在提醒人们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更是提醒人们要常怀报恩之心。清明的相关传说,不但丰富了节日的内容,而且使传统节日不断获得广泛、持久与必要的社会支持,以民俗教育的形式使社会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
踏青也好、插柳也好;不仅仅是迎接春天的体育活动,更有其鲜活的社会性和文化意义。寒食节,在唐代时主要是禁火,有禁火的日子,是纪念晋文公大臣介子推的,这个节日是为了跟大自然结合在一起,跟忠孝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基本的伦理:忠孝。寒食节某些活动固然有迎接春天的意义,但也有它的社会性。这个节日也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价值。因此,清明节的文化价值,不仅有缅怀祖先、纪念先人的一面,也有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人们的扫墓与踏青结合,还有生命更替的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基。
版权所有 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600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