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津慕网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随孝而行 随爱而动

公墓陵园行业博客-随孝而行 随爱而动         发布日期:2024-12-07          查看:1707

一度春秋,几度进取。作为行业先锋,2007年的公墓,秉承一贯的“服务”理念,品牌效应不断延伸,同时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探索、提升、推广新时代的殡葬文化,“模式”渐成行业标准。公墓“凝聚孝心,传递爱心”,随孝而行,随爱而动。

   

公墓盘点2007:随孝而行  随爱而动

 

逝者篇

从年初到岁尾,总是会有人面临亲友的离去。一个个生命的消逝,冲击着生者的心灵和情感,也考量着殡葬行业对逝者及其亲友的服务是否能够提升至大爱的高度。

殡葬行业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更多是情感的交流,企业让逝者的亲友得到关爱和欣慰,逝者的亲友交付自己的认可和信任。

所有人的生命都不普通,逝者已去,但社会生命依然延续。而名人的逝去,不但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和思想,更是承载着一种人文精神。他们安息于一方水土,而传递给后世的,是不朽的精神遗产。

2007年,公墓成为逝去名人亲友的首选,因为这里不但有高端的服务,还有一个积聚着历史和文化沉淀、并致力于传承人文精神的“名人苑”。

2007年清明节,天津梅花大鼓艺术家周文茹安葬在公墓。

4月,电影艺术家郭振清安葬于公墓,6月12日,“纪念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郭振清铜像落成于公墓”系列活动开始启动,郭振清的家属、生前好友和全国各地的演艺界人士为郭老举行了铜像揭幕仪式、郭振清电影表演艺术研讨会和纪念晚会。6月13日至6月19日举行“纪念郭振清表演艺术电影周”,天津各大影院连续7天共42场播放郭老生前主演的经典影片,郭老独特的表演风格再次展现在喜爱他的观众面前。

7月5日,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辞世后不久,公墓完成侯耀文先生塑像,并送至侯先生家中。侯先生家人看到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侯耀文铜像非常激动,他们感到侯耀文先生并没有走远,依然在他们身边。

10月11日,公墓举办“纪念铁片大鼓一代宗师王佩臣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进行铁片大鼓专场演出和王佩臣鼓曲艺术研讨会,对王佩臣生前的表演风格、艺术成就等进行交流和探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曲艺艺术家,同时弘扬铁片大鼓这一传统曲艺艺术。

10月26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带着家人来到天津公墓,为父亲牛达、母亲陈希光两位老人送行。牛老伯墓碑的设计由一块整自然石雕刻成一头安祥沉静的写意牛,整体给人一种坚实的厚重感,同时也映衬和托举了“牛”的精神。

11月10日,侯耀华与天津公墓联系,为父母做了一套瓷像,他说这也是完成弟弟侯耀文未竟的遗愿。按照侯耀华送来的一张侯宝林夫妇年轻时的合影,公墓做出了一套宽40cm高30cm的白色烤瓷相片,侯耀华认为这既是对父母的怀念,也是对弟弟侯耀文的一种纪念。

12月22日,《歌唱祖国》的磅礴音乐声中,人民音乐家王莘安葬仪式在公墓举行,不少歌迷和王老生前资助的学生闻讯前来送别。

2007年已经过去,公墓为逝者送去一份哀思,向生者表达一份敬意。因为有孝,逝者得到安息,因为有爱,员工愿意用自己不断提升的服务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形象篇

殡葬行业员工,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群“另类”,他们长期与悲伤的客户打交道,远离人群,如果不是为了生存,很少有人愿意吃这碗饭。

但是公墓的“娃娃军团”用他们专业的服务、自信的活力、工作上的狂热和生活中的快乐,颠覆了这个行业固有的传统形象。

2007年的公墓,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团队在扩展,实力在增强,不变的是他们的凝聚力、积极向上,以及爱的素养,同时以爱为原点,把爱传递给父母、客户和周围的每一个人。

2007年5月13日下午, 公墓的全体员工精心策划一场丰富多彩的节目,自编自导自演来答谢远道而来的父母。这是公墓第四届“月亮节”,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52位父母受企业之邀来到,和他们的子女共同过节。在企业和家长见面、沟通的过程中,增进了企业和员工、员工和父母的感情,使感恩之心相互传递,让员工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由孝生爱,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懂得更好地服务他人。公墓感恩、关爱的企业文化不仅感染了在场的人,也受到了著名演员牛群的赞誉,他特地从北京赶来,和企业员工同台献艺共祝母亲节。

中秋节,公墓员工来到天津医科大学退休讲师崔汝勤女士家中拜节,并代表公墓总经理授予崔汝勤女士“荣誉员工”称号。天津八旬老人崔汝勤是个对人生很豁达的人,她笑言自己成了公墓“代言人”,因为20多位亲友都安葬在公墓,她经常要到这里来祭悼,所以与这里的员工们成了朋友。当员工邀请崔汝勤女士参加2008年5月份公墓以“员工集体婚礼”为主题举行的第五届“月亮节”时,崔汝勤女士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去,我喜欢你们这群年轻人,你们为两个世界的人服务,这是一个崇高的行业。”

 9月26日,在天津电视台演播大厅,《鱼龙百戏》正在录制中。扮相俊俏的武汉姑娘、公墓员工蔡亚超登台亮相,举手投足间将《红娘》中的小丫环演绎得惟妙惟肖,荀派京剧“掌门人”孙毓敏亲临现场。一曲唱罢,孙毓敏点头微笑、鼓掌,台下观众席气氛热烈。由公墓的领导和员工组成的亲友团,整齐划一地鼓掌为自己的伙伴加油、鼓劲。

蔡亚超,18岁服役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由于表现出色,被借调到东海舰队航空兵演出队工作,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公墓的企业文化吸引,放弃优厚的待遇,来到公墓工作。在这里,蔡亚超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功策划了“公墓第四届月亮节”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郭振清铜像落成公墓”系列活动。

07年岁末,蔡亚超的才情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悉尼CHATSWOOD ZENITH剧院,蔡亚超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同台演出,一段《反正话》相声,幽默风趣,亦正亦谐。耳目一新的演出,博得了满堂彩。她认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是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员工,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弘扬企业文化做出最大的努力。

2007年11月26日上午,天津武清区陈嘴镇渔呗口中心小学正式启用,并在校园内举行了开学典礼,教学楼建设的捐助方天津公墓负责人张昕,作为渔呗口中心小学的“名誉校长”参加了这次开学典礼。2006年开始捐助的渔坝口小学是一向秉承社会责任的爱心延续。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建设,原本破旧的老楼、危楼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的教学楼、实验楼等。学生们灿烂的笑容与窗明几净的教室、宿舍组成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由爱心和责任心建立起来的团队精神坚不可摧,这让殡葬这个曾经让人陌生的行业走向社会、走进人们的心中。追求大爱,从身边人开始,然后扩散。

 

 

文化篇

不谈死,无从谈生。把生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死亡教育与殡葬文化,让人们正视生死,这是殡葬企业的责任。而公墓在2007年举办的“殡葬文化与生命教育”学术论坛以及筹备第二届陵园雕塑展正是引领了这一行业先锋。

 7月28日,公墓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殡葬文化与生命教育”学术论坛于天津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80多名学者、专家、殡葬行业的高管出席了论坛。为期两天的论坛将海峡两岸有关殡葬文化、生死哲学、宗教学、悲伤辅慰、生命教育顶尖专家会聚一堂,探索和规范一种先进的、正确的、与时代紧密结合、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的殡葬文化,同时指导人们学会由死观生的方法以获取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出生命误区,积极地创造生命价值,正视死亡,预防非正常死亡。

9月1日开始,公墓开始向全国征集肖像雕塑作品。由公墓、天津市人文纪念公园、中国《雕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人文平台——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家肖像作品展”,自征集以来,受到国内青年雕塑家的热情关注,超过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将作品提交给艺术委员会,目前已评选出30位入围雕塑家。这30位雕塑家将以天津公墓出版的《风流人物600年》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上为天津作出贡献的名人为素材创作雕像,展现天津人文风采。参展作品将于2008年5月1日—8日以“津门风华——民族脊梁”为主题在天津公墓展览。

10月,公墓出版了《中国殡葬文化》、《中国殡葬文化经典选读》两本员工教材,此类教材在同行业中尚属首套,它填补了殡葬行业在这方面的空白。这两本教材从殡葬历史传统、人文关怀和民族心理等几个角度去阐释和思考殡葬业的祭祀礼仪文化,对如何尽快提升全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中国殡葬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倡编撰此套教材的天津公墓总经理张昕说,此次出版的两本教材着重于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它只是殡葬从业者专业化教育的起步。殡葬行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等,这些都是殡葬从业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在今后几年内,公墓将陆续推出此类教材,同时也可以去影响和带动同行企业,慢慢形成新的文明风俗。

而在2003年破土施工的人文纪念公园在2007年也在加紧建设中。人文纪念公园立足于将人文纪念功能与公墓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环境、艺术、人文、思想上进行全面塑造,雕塑艺术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是人文纪念公园最大的特色。这是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文化是领军企业的升华,这种升华,让公墓不断探寻传统与现代殡葬文化的轨迹与精华,探寻企业核心的文化提升与行业重组。2007年,殡葬的清明上河图。

 

 

号外篇

这应该是从的环境、服务、团队等各方面文化中延伸出来的“号外”篇章。

这个篇章,无疑为带来了另一种绚烂的色彩。

2007年暑期,公墓企业文化吸引了23名大学生来到这里实习,他们一方面跟设计师和导购员们学习殡葬礼仪、服务和文化,同时把这里作为体验生命教育的暑期课题。

2007年下半年,六对新人在公墓拍摄婚纱照,他们以的绿地长廓、垂柳喷泉、雕塑景观为背景,留下了最甜蜜的瞬间。这些年轻人的观念很新潮,他们打破传统的走进摄影棚或去海边拍摄婚纱照的方式,另辟蹊径,来到环境优美的公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彼此“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他们认为,墓地不仅仅代表着死,还代表着孝心、爱心,是一个生命教育与弘扬孝道的场所。公墓祝贺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换装的地方。

12月8日,天津国际学院外藉教师一行六人,结伴来到天津公墓游玩,他们对公墓的环境,特别是对公墓的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员工像导游一样用流利的英语为他们介绍公墓。外藉友人对大道两边的雕塑“二十四孝”,休闲广场的雕塑“南极仙翁”、放生池,祭祀园的“飞天”壁以及大香炉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艾妮老师是这次周末游玩的组织者,她说,这里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很喜欢,有机会一定还会来公墓游玩。

 12月21日,塘沽电视台工作人员来到公墓,拍摄爱国将领罗荣光雕像,作为《塘沽八百年》纪录片的素材。 现摆放在公墓的罗荣光雕像,是2006年公墓主办的以历史上为天津作出巨大贡献的名人为素材的“人文平台——中国当代雕塑家实验雕塑肖像展”的参展作品。

 2007年12月23日,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天津故事》栏目剧组来到公墓西草坪区,拍摄“曲坛田氏二贤碑”。 “曲坛田氏二贤碑”于2006年3月26日落成公墓,纪念碑由著名书画大师范曾题字。

07岁尾08年初,每天18:00至20:00员工聚集在公墓多媒体活动室,观看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公墓总经理张昕很赞赏这种做法,军人出身的他说:“把《士兵突击》放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是一本很好的团队建设教材,‘不抛弃不放弃’六个字贯穿整个片子。不抛弃,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不抛弃自己的战友,时刻成为一个团结的战斗集体,这样才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放弃,就是在任何艰难卓绝情况下,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作战任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另外这部电视剧也是一本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企业和军队虽然是两个不相及的团体,但他们都有共同管理理念——目标实现。看了这部电视剧,大家会明白,只要定下自己的目标,然后持之以恒,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

“不抛弃,不放弃”,这应该是2007年及其员工们最好的年度注脚。
(此为草稿,宣传不以此为主。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